變化的創業現場與外國人攜手走向世界

“相比創業活躍的美國硅穀,韓國市場更加生猛,非常具有魅力。”

法國人米歇爾·瑪子海裏(23歲)幾乎每天都到訪首爾驛三洞“D.CAMP”。在銀行圈青年創業財團建立的該創業支援中心開展的活動中,他還見到了韓國合作人。

他畢業於法國科技大學EPITA,是在美國硅穀開始挑戰創業的。在硅穀工作了兩年多後,於今年3月來到韓國。他表示“韓國全國都鋪設了4G網,連50歲以上的人也使用智能手機,對於開展我的事業的市場非常有利”。他正在開發能將想要做飯菜和跳舞等趣味活動的人和專家連接在一起的雲應用(cloud app)。他表示“我計劃在對信息技術(IT)領域的最尖端消費者實施成功後,再進行世界市場攻略”。之前IT算是吸引米歇爾等海外專門人才的魅力所在。隨著在韓國開展事業或工作的外國專門人才逐漸增多,只有韓國職員創業的“創業公式”也出現逐漸呈現改變的徵兆。

此外,差點要止步於國內專用的事業,卻得益於外國人勞動者出現了進駐海外市場的機會。運營網上批發購物中心的G&G Commerce得益於外國人勞動者而進駐海外市場。在首爾汝矣島百貨商店8樓辦公室裏,還有為討厭空調風的東南亞4名勞動者(全部職員為40名)準備的“特別席位”。對購物網站“domeggook”超越國境向著海外網絡k-goods.com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在該網站裏可以用英語、漢語、日語、印度語、俄語等多種語言購買韓國物品。

在印度被聘用來到韓國的森蒂拉·體雅克拉贊(29歲)在大學裏主攻過電腦工程。他表示“在海外工作是所有印度工程師的夢想”。也就是說,雖然創業企業用人難,但如果將目光轉向海外,就會發現很多創業預備輔助人才。

1994年創業的莫英日(音,47歲)社長表示“能力不亞於韓國人才,人力費也更少”,“我打算再繼續選拔越南人才”。

如果說他們是引進型人才,那麽還有通過留學等方式在韓國成長起來的成長型人才。多媒體識別技術專門企業Enswers的燦德拉·塞克哈·德黑勒(33歲,印度人)擔任了音響研究組組長。該組開發的是搜索非文件形式音頻資料的程序。該公司以“KAIST 風投”為母體,2007年創業,第二年外國人開始進入公司。現在擁有從印度、美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等各國來的14名跨國職員(共72名)。燦德拉也在KAIST以腦科獲得博士學位後進入公司。他表示“該公司不分國籍,憑借取得什麽成果和創意來評價職員”,“文化也是開放性的,因此我認為比去三星和LG等大企業更好”。

烏茲別克斯坦人頓·拉麗莎(31歲)正是結婚移民成功女性的代表。她與韓國丈夫結婚後,於2006年在全羅北道高敞郡定居。她精通俄語、韓語和英語,擔任課外英語教師和鄉辦事處助理職員,從3月開始在韓國貿易協會下屬的EC21,從事中小企業出口支援業務。她還協助傳統茶出口企業成功簽訂了13萬6000美元的合約。建築絕熱材料企業Rich Green的安振勛(音)代表曾得到過她的幫助,他說“雖然俄羅斯需求很大,但不容易找到出口之路,拉麗莎很了解當地情況,托她的福,我們才能打開出口之路”。

不僅如此。具有韓國工作經驗的知韓派外國人還成為創業企業堅實的當地伙伴。越南人溫納普恩1999年來韓在船舶企業做焊工,2005年回到了越南。2007年與韓國人意氣相投,開始從事家具事業,已發展為年銷售達到300萬美元(大約32億韓元)的企業。 他表示“韓國社長負責營業,我負責越南的各種管理業務,我們分工合作”。

7月訪韓的以色列最大IT會議“廣告和社會技術峰會(Ad and Social Tech Summit)”的高級企劃人員萊比·撒比盧強調稱“不要關在狹窄的內需市場”,“新生企業要成為小規模的跨國企業”。LG經濟研究院首席研究委員金英敏也強調稱“創業也要不分國籍”,“只有打造海外風投在韓國取得成功,外國人的創意在韓國實現的全球創業生態界,才能擺脫胡同創業”。

材料研究所專門研究委員金學敏建議道“負擔較大的創業者們在國內取得成功後,十有八九會想要向海外發展”,“但如果好好利用外國人才,就能從一開始在海外,而不是狹窄的國內取得成功”。

【 延伸閱讀 】
入籍•簽證“閉關鎖國政策”成為阻礙吸引外國人才的門檻
更多新聞請看韓國中央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