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金控 校園開講

工商時報【記者陳欣文╱台北報導】 「中華開發金控講座-創業投資與投資銀行業務研討」9月18日首堂課程由開發金控董事長陳木在揭開序幕,課程主題為開發金控的發展與貢獻、全球創業投資的發展史。 曾任財政部次長和台灣銀行董事長的陳木在,對於國內金融業歷史、變革和未來的挑戰都相當有見地。尤其認為開發金控在台灣金融史上的發展和貢獻足以讓學子們了解國內創投的發展和未來面臨的挑戰。 陳木在說,國內金融控股公司開放過程是金融史上重要變革,其中,開發金控成立過程,從2001年11月1日向財政部提出申請,同年由開發工業銀行以股份轉換方式成立金融控股公司;2002年將大華證券及菁英證券併入;2012年5月28日完成公開收購凱基證券81.7%股權,今年凱基證券成為100%之子公司。 而開發工銀的成長軌跡本身就是一部台灣產業發展史,也適時扮演各階段經濟發展的推手。陳木在指出,1959年5月14日在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協助下成立,為國內第1家民營型態的開發性金融機構;當時公司名稱叫做中華開發信託公司,但實際上是獲頒「實業銀行」的執照。 1975年政府配合「信託投資公司」開放設立,改發「信託投資公司」執照;1998年依據「工業銀行設立及管理辦法」申請獲准改制為工業銀行。 相對其他以商業銀行為主的金控,陳木在指出工業銀行限制相對較多,尤其在收受存款上,就必須受限對象僅限於投資及授信戶、保險公司、財團法人、政府機關等5大類,且不得收受金融機構轉存款。 國內僅有兩家工業銀行,開發工銀及台灣工銀(設立於1999年7月)。開發工銀無論資產規模、投資資產、資本額及淨值等,均遠超逾台灣工業銀行甚多,足見中華開發工銀悠久的歷史及根基深遠。 回顧歷史,開發工銀在台灣經濟奇蹟的創造過程中,不斷以實際行動扶持產業發展。 1960年代初期,台灣經濟百業待興,中華開發貸款給企業,強化營運動能。1970年代第一次能源危機後,中華開發配合政策投入石化產業,協助建構完整的上中下游體系。1980年代配合政府吸引歸國人才,設立新科學園區政策,率先投資剛萌芽的電子通訊產業。1990年代配合民營化政策,承辦案件達20餘件,代表性案件有中華電信、中油及陽明海運,是國內民營化的專業推手。 陳木在強調,開發工銀在台灣擁有超過50年的直接投資經驗,投資組合市價約為新臺幣706億元,並且投資超過300家公司,因此私募股權與創投業界居於領導地位,但隨時代變遷、投資機會少、企業本身籌措管道變多、法令限制未有所突破,所以開發工銀未來必須尋求突破轉型,朝向管理資產模式發展,而過去的投資經驗則是最重要的憑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