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慈心學校推零廚餘 讓食農教育更完整

宜蘭慈心學校推零廚餘 讓食農教育更完整

本報2013年12月12日宜蘭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這首琅琅上口的詩作,如何讓孩子們深刻體驗呢?宜蘭慈心中小學除了讓孩子們親炙土地的農耕,殘餘的稻梗、葉菜,還學著做堆肥,成為土地的養分,徹底實踐珍惜作物的精神。最近結合宜蘭縣食育月,推廣到社區,將廚餘變成有用的肥料,還可以無負擔清潔廚房衛浴! 校園裡也有水稻田

宜蘭縣立慈心華德福實驗中小學校園一角,上農藝課的學生,蹲在田畦邊,小心翼翼地觀察作物生長的情形,一邊聽著老師的指導,除草、澆水,小小菜園中不時傳來笑聲、喧鬧聲,或呼喚老師的聲音,形成特殊的田園景象。

因為重視人與土地的關係,慈心中小學課程與活動設計,都與農業生活緊密結合,全體學生都必須修習農藝課,因此首創校園內有水田。師生由整地開始,直到收成,都得全程參與,每當收穫季節來臨時,校園內更是洋溢著歡樂的氣氛。 以學校為核心推動在地食材

師生午間都在校享用的有機營養午餐,兩周中有一天有魚,其餘都是蔬果,兼顧身體健康、食品安全以及生態保育;家長們覺得這一餐對孩子很重要。在一片食品安全疑雲中,至少有一餐讓家長放心、信任,能讓孩子得到營養好好成長。

然而食材尚未能達到100%來自宜蘭縣;為了實踐低食物里程、節能減碳,今年慈心進一步推動「在地食材推廣計畫」,鼓勵當地農民改以友善環境的耕作模式,供應給學校午餐。這些努力,形成了以學校為核心的社區支持型農業。 循環型農業 連廚餘都不浪費

學校也為了實踐循環型農業,將廚餘回收再利用,一方面朝向「校園零廚餘」的目標,另一方面則實踐低耗能的農業生產。慈心教師楊志凰解釋,從種植、收成到餐桌上,每天都有雜草、外表破碎的葉菜、剩餘的果皮等生鮮廢棄物,善加利用為堆肥不但能減少廢棄物,也能讓農場生產達到循環利用的目標。

另外,在有機農場,堆肥是重要的工作,本身也從事生態農業的楊志凰說,有機農業除了不買化學肥料,即使買的是有機肥,在包裝運輸過程,仍然會消耗能源;學習自己堆肥,可以減少能源的消耗。

在一處不起眼的小土丘上,插著「102冬廚餘堆肥區」,是今年剛處理過的固體堆肥,等著在地底下發酵化為土壤的有機質。前幾年的堆肥,逐漸派上用場,隨時 可挖出來,讓孩子當肥料,灑在田裡,呵護著作物長大。高中部教師穆傳蓁解釋,這些材料來自每天中午用完餐的殘餘菜餚以及果皮,或農場剩下的落葉殘枝,再加上如粗糠、有機豆渣或牛糞,來增加碳氮比。

為了找牛糞堆肥,去(2012)年,穆傳蓁帶著3年級的學生,四處尋找沒有打荷爾蒙、不打疫苗的牛糞回來堆肥。

楊志凰說,固態堆肥吸引蚯蚓、鍬形蟲、雞母蟲,讓地底下的生態豐富、土壤健康;而廚餘堆肥讓廢棄物降到最低,間接也為焚化爐保固,因為生鮮廢棄物可能降低焚化爐的使用年限。 從抗拒到發酵為成品

雖然有農耕課的同時,也讓孩子體驗堆肥的工作,但到了7年級(國中階段)才開始講解堆肥的原理,學生不但要做環保酵素,還要負責清洗廚餘桶。穆傳蓁說,這些一般人視為無用的廢棄物,學生們也會抗拒,特別遇到廚餘放比較多天後再處理,更讓學生們捏緊鼻子。不過這樣的學習,才能串聯起食農教育的完整面貌。

穆傳蓁說,液肥可以當肥料也是很好的家用洗潔劑,利用不同比例的水調整之後,可用來清潔浴廁、廚房和地板,因為是天然物質,也不會造成環境負擔。

這套方法最近也在宜蘭縣食育月活動中,推廣給一般民眾,不但學會作法,參加者還獲得一罐學生製作的液肥。

曾經是辛苦生產的農作物,即使成為廢棄物,還可以回歸為土地的養分。宜蘭縣政府表示,除了教吃,又加入零廢棄物以及堆肥的概念,讓飲食教育的面貌更完整。 環保酵素的作法

將1公斤黑糖、3公斤廚餘以及10公斤水加在一起,經過3個月厭氧發酵,過濾出的液體,即成為環保酵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