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紀實 陳郁文再見寶藏巖

(Your News記者陳怡伶台北報導)曾被紐約時報喻為台北最具特色的寶藏巖,經關閉、評估溝通重新開放,成為「共生藝術聚落」。陳郁文以紀實攝影方式記錄這段變遷過程,推出《再見!寶藏巖》個展,呈現出時光對比。

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所暨數位出版所在職專班學生陳郁文畢業個展《再見!寶藏巖》,17日起於台北市恆昶藝廊展出。本次展出50件攝影作品,陳郁文用紀實攝影方式,拍出西元2006年時寶藏巖聚落住戶搬遷的過程。

作品分為4個系列,「邊陲之地」、「流逝的光影」、「搬家的日子」與「開放之後」。陳郁文表示,作品依照時間順序排列,希望呈現出搬遷前後的對比。

「開放之後」為寶藏巖藝術聚落西元2010年重新開放時,陳郁文到現場補拍的畫面;「流逝的光影」則是他認為無法被歸類、但值得展出的作品。

陳郁文表示,最後的系列「開放之後」刻意呈現園區開放後人多熱鬧、喧嘩的氣氛,與先前形成強烈對比。「邊陲之地」第一件作品中,斑駁的牆面上漆著「Welcome to 寶藏zoo!!」傳達濃厚的諷刺意味。

他說,「我覺得歷史聚落不該變成動物園供人四處參觀,這對當地住戶並不是種尊重的方式。」

「開放之後」其中一件作品呈現老榮民拉開住家外的封鎖線,出門倒垃圾的景象。陳郁文表示,為避免遊客闖到居民家四處參觀,住家一帶必須拉起封鎖線,造成選擇留在寶藏巖的居民困擾。

陳郁文曾任攝影記者多年,他認為紀實攝影的概念即「紀錄的功能,但卻不見得全然真實」。由於作品是一時興起去拍的,只拍到搬遷後期的居民,即所謂的「釘子戶」,他認為這些作品並不能代表寶藏巖居民全體。

此外,他也在作品中除去搬遷過程中爆發衝突的影像,「衝突終會沉澱下來,我想用中立的立場,不做太多批判。」

寶藏巖原為重要聚落,在台灣經濟快速發展之下,轉變為退休榮民的居住地。但都市計畫使寶藏巖被迫拆遷,自此引發一連串抗議聲浪。經過長期評估與溝通,寶藏巖已重新開放,推動「共生藝術聚落」。陳郁文想替曾被紐約時報喻為台北市最具特色的寶藏巖留下最真實的影像。(Your News是由政大新聞系大學報、中央社、Yahoo!奇摩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