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部手術有GPS 開刀更精準

腦部手術有GPS 開刀更精準

【台灣醒報記者章文報導】假如開腦手術有GPS導航?台北榮總12日公布手術中的神經監測系統,像「GPS」導航一樣,可幫助外科醫師避開腦及脊髓功能區域,大大減少手術的傷害。但是「術中神經監測」要成功,必須仰賴各領域專家團隊合作,以美國為例,已有兩個學會負責術中神經監測醫師及技術員之執照認證,但國內連訓練課程及規章都付之闕如。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許秉權解釋說,「術中神經監測」有如GPS導航,是在手術過程幫忙外科醫師定位,及避開可能的腦及脊髓功能區,或是及早警告神經功能於術中產生的變化。他說,在發生無法回復的傷害前,可讓醫師改變手術策略或停止手術,甚至以往醫師認為無法手術之腫瘤區域,也可以借助這樣的技術進行切除改善病患預後,減少手術無法預期的神經系統傷害,及所導致的併發症及死亡率。 許秉權指出,「術中神經功能監測」在歐美先進國家神經外科中,長期廣泛使用在脊椎,腦血管,功能區腦瘤,顱底腫瘤及其他功能性如癲癇或顏面神經痙攣等手術上。 台北榮總是台灣少數有能力進行「術中神經監測」的醫院,以往此技術侷限於傳統簡單的運動感覺激發電位,或神經肌電圖監測,無法應付現代化的神經外科手術需求。 2010年開始,在神經醫學中心施養性主任、王署君副主任及一般神經外科主任陳敏雄教授大力支持下,由成人神經外科許秉權、林俊甫醫師、神經內科尤香玉醫師、神經麻醉科鄒美勇主任,及最重要的靈魂人物電生理監測專家神經復健科楊翠芬主任,組成術中神經監測小組,大幅降低手術風險及改善病患預後,成果豐碩。 「術中神經監測」要成功,必須仰賴各領域專家團隊合作,以美國為例,已有兩個學會負責術中神經監測醫師及技術員之執照認證,目前國內連訓練課程及規章都付之闕如。榮總希望衛生福利部重視這塊領域,可以增進病患預後,又可以減少醫療成本。 51歲的李先生罹患右側頂葉運動區附近第四級惡性腦瘤,到榮總就診時只能在輪椅上活動,由於在術中定位出精確運動區後,進行腫瘤全切除,術後告知病患偏癱問題應該在復健一陣子後,可以進步改善,果然,一個半月後病患已可憑拐杖走路。類似個案很多,預後比僅行單獨切片或部份腫瘤切除,至少多存活一至二年以上。 另外腦島葉手術,過去被人認為極端危險無人可碰的領域,在先進監測技術幫忙下,榮總在兩年內已進行約20例全切除或近全切除腦島葉腫瘤手術,這二十名病患皆無死亡及永久殘障之併發症,為國際前十名內可安全進行這項手術的醫學中心。 台北榮總表示,全力發展「術中神經監測」以來,在腦血管、功能區腦瘤、顱底腫瘤及其他功能性如癲癇或顏面神經痙攣手術,加護病房平均住院日數為1.3日,一般病房平均住院日數為4.2日,大大減少醫療成本支出,且預後更好,可惜目前健保並未給付。 圖說:榮總2年內、完成20例全切除或近全切除的腦島葉腫瘤手術。(photo by 榮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