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拔罐宜小心 以免成了水泡龍

「拔罐療法」被中醫用來行氣活血、止痛消腫、拔毒排膿,不過稍有不慎,容易導致皮膚起水泡,「署立新營醫院」中醫科何裕鈞主任表示,拔罐前一定要先進行皮膚消毒,選擇肌肉較豐厚寬廣部位,皮膚易過敏、易起泡發紅者最好不要用。(劉怡伶報導)

「拔罐」導致皮膚大範圍起水泡成了水泡龍,讓看似簡單安全的拔罐,顯得危機重重;署立新營醫院中醫科何裕鈞主任說,拔罐療法一般用在風寒濕邪導致的腰臀肩背痛,還有風寒性咳喘、瘡瘍初期、扭傷急性期後的血腫及因暑熱引起的瀉熱。

它的原理是用特殊的杯罐,借助熱力,排除罐內空氣,以使罐內形成負壓,吸附在皮膚或穴位上,引起皮膚充血或瘀血的治療方法;目前常用的有火罐法及抽氣法。可以單罐或同時多罐,也可人反復吸拔多次,或是留置5-15分鐘,也有輔以針罐及刺血拔罐等。

何主任進一步指出,拔罐前要先皮膚消毒,選擇肌肉較豐厚寬廣部位,左乳下方是宗氣聚合處,以及女性的乳房,均不可拔罐;選擇大小適宜的火罐,動作需穩、準、快;拔出膿、血者,應再消毒。

患有出血性疾病、惡性腫瘤中晚期、孕婦、心腎或呼吸功能衰竭者,不可以施以拔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