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ng報/二十幾歲:卡住的一代

「男老師聲音太模糊」 學生怨英聽聽不懂

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的人們是一個奇妙的族群:我們既是被追捧的一群--廣告跟偶像劇總是繞著這個年紀的角色打轉;但同時也是動不動就被臭罵的一群--每隔一陣子就會看到哪個資深老總批評現在年輕人是吃不了苦、沒有定性,我們總感覺「草莓族」彷彿是主流社會無端給我們貼上的標籤。

為了了解為什麼台灣年輕人總被說成草莓族,我拿身邊前輩做過一些小小的調查。從上一代人的角度看,他們經歷了政局動盪、石油危機、亞洲金融風暴,情勢嚴峻但還是克服了困難找到生命的方向;我們這一代普遍擁有更好的物質環境、接受更高的教育,但卻有高比例的年輕人到了上一代的年紀還沒有達到他們的「成就」:還沒成家,還沒立業,很多人甚至落入窮忙一族,連維持自己的生活都很辛苦。

問題是,這些現象都不是台灣獨有的。世界的確對年輕人更嚴苛了:台灣有22K,歐美有無薪實習,日本176萬找不到全職工作的年輕人被稱為打工族;另外,已開發、開發中國家的初婚年齡從 1960 來平均拉高了六歲。看著這些數據會覺得全球的年輕人好像都在蹉跎,到了出社會的年紀卻賺不了錢,到了繁衍的年紀卻不結婚生子。難道全世界的年輕族群都比上一代要來得差嗎?

那些成功的上一代人沒有注意到的事情是,情勢的確變得更嚴峻了,而且麻煩的是,從表面可能看不出端倪。現在年輕一輩要面對的不再只是經濟上外在的困難,更有內在心理層面的掙扎。

我們上一代在思考他們要什麼之前,就已經開始行動。從前因為台灣物質環境沒有這麼優渥,人生的「選擇」大致上不會困擾大多數人;成績最好的學生大都進入醫科法律,工作存到錢就準備結婚;選什麼科系、找什麼工作,舊社會價值觀常常給出直截了當的答案。

到了我們的世代,全球化帶來豐富的訊息、多元的社會,提供我們更多的機會思考自己適合的方向。我們花更多時間參加社團、課外活動,試著了解自己的與趣特質,也有越來越多人不以傳統第一志願為目標。我們在獲得自由的同時,卻有高比例的人迷失在充滿選擇的大海,不知該往哪個方向去。

該鑽研自己喜歡的學科還是投向有出路的科系?該在大公司累積經驗,創業出去闖,還是乾脆出國打工看世界?再享受一陣子精彩的單身生活,還是趕快建立家庭?除了不景氣帶來的經濟問題,對這些人生選擇的茫然更容易把年輕人「卡住」而沮喪得動彈不得,對於現況不滿卻無力改變。

鹿橋的《人子》裡面有一則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在漫山遍野準備綻放的小花當中,只有一株幸運的小花被賜予可以選擇自己花朵顏色的權力,最後卻無法下定決心要什麼顏色,還沒來得及綻放就枯萎了。現在二十幾歲的人們正擁有最旺盛的生命能量,在這充滿各種機會又尊重自由意志的年代準備開花;為了要過著自己想要的人生,必須避開陷阱,找到目標,開出自己最燦爛的顏色。

摘自《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就是創意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