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做腸胃鏡 助找出神經內分泌腫瘤

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會分泌荷爾蒙的惡性腫瘤,主要發生在胰臟及胃腸道器官,但病徵多元,容易遭忽略或被誤認為其它疾病。(攝影/張雅雯)

如果腸胃道有久治不癒的老毛病,有可能不只是腸胃不適的小問題,而是神經內分泌腫瘤作怪,醫師建議這類患者,健康檢查時最好加做腸胃鏡,有助於早期發現此惡性腫瘤並確診,以提高存活機率。

▲ 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會分泌荷爾蒙的惡性腫瘤,主要發生在胰臟及胃腸道器官,但病徵多元,容易遭忽略或被誤認為其它疾病。(攝影/張雅雯)


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會分泌荷爾蒙的惡性腫瘤,主要發生在胰臟及胃腸道器官,病徵多元,包括小腸道出血、腹瀉、腹痛、血便,臉部潮紅、頭暈、盜汗,皮膚起紅疹、心悸,呼吸道氣喘、咳嗽等,容易遭忽略或被誤認為其它疾病;甚至有些患者因症狀不明顯,常拖到晚期才被確診。
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鄭祖耀表示,以國外文獻推估,台灣每年新增的消化道神經內分泌腫瘤病例約700人,近年來由於民眾較有健檢觀念,且加做胃鏡與大腸鏡檢查的意願提升,以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為例,從10多年前初發現時腫瘤大小平均約8公分、現在約可在2公分時就提早發現,有助於提高存活率。
病友陳老師去年底健檢時,發現胰臟癌指數異常,再接受進一步斷層掃瞄與切片,並在今年4月開刀切除60%的胰臟以及全部的脾臟。他原本以為自己罹患胰臟癌,但其實是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之後透過病友座談會以及運用「神經內分泌腫瘤資訊網」,幫助他更了解自己的疾病,目前恢復狀況良好,已重回校園教書。
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醫師陳明晃表示,若發現老毛病治療2次以上還查不出原因,建議轉往大型醫院進行神經內分泌腫瘤進一步診斷。在治療方面,目前以手術開刀為首選;若無法手術切除或已轉移,目前有mTOR抑制劑以及血管抑制劑等標靶藥物可使用。
癌症希望基金會呼籲,針對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易辨識的特性,民眾應把握「久病不輕忽,問題藏玄機,健檢加做點,報告要多問」的原則,也就是不要忽略長久不癒的小毛病,並鼓勵患者看到自己的切片報告時,要向醫師詢問自己屬於哪種細胞分類,進一步歸類為一般癌症或是神經內分泌腫瘤,才能更正確的照顧好自己。
11月10日為全球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日,癌症基金會表示,目前已有中文神經內分泌腫瘤資訊網,提供正確認識疾病與互動的交流平台,歡迎民眾善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