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年逾1千人猝死 宜建登錄系統
心因性猝死在全球及台灣有逐漸升高且年輕化的現象,以美國為例,每年就有近50萬人發生猝死,但台灣目前僅有台北市,針對心因性猝死進行統計, 2010年台北市就有將近1500件猝死發生案例,存活率只有7.6%,大約1386人死亡。
▲ AED俗稱為「傻瓜電擊器」,可以自動偵測患者心脈、施予電擊,使心臟恢復正常運作。(圖片提供/消基會)
因此亞太心律醫學會推動「起死回生安心計畫」,呼籲政府應儘速建立全國「心因性猝死資料庫登錄」系統、強化民眾對心因性猝死的認知與預防。
亞太心律醫學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任陳適安醫師指出,平常如有喘氣、上氣不接下氣、半夜需端坐呼吸,常感疲倦、雙腳沉重、胸痛、胸悶、心悸、暫時性失去意識、水腫,就要小心是不是有心臟問題。
「猝死」發生的主要原因即是心臟病,大多數是因心臟功能忽然喪失,患者可能事先知道,也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心臟有狀況。令人擔心的是,猝死多無法預期,若沒有獲得急救,病人的腦部就會造成不可恢復的傷害。
陳適安醫師表示,猝死中又以「心因性猝死高風險族群」居多。主要分先天與後天,先天以遺傳為主,凡家族中有發生猝死紀錄,本身又有頭暈或心電圖異常狀況者,都屬於先天高風險族群,同時此族群發生猝死年齡也相對較低。
後天則是發生過心肌梗塞的病患,由於心因性猝死是因為心臟血管系統問題,所導致的突然及非預期性的死亡,往往讓親友家屬措手不及,缺乏急救箱關常識與知識,因而失去5分鐘搶救期,造成許多家庭生命、財產無法挽回的損失。
有鑑於歐美國家對於心因性猝死的重視,台灣心律醫學會主動號召國內心臟醫師發起「起死回生安心計劃」,計劃內容首要工作希望政府儘速建立全國完整之「心因性猝死資料庫登錄」系統,整合衛生署與警消單位和全國各大醫院體系有效掌握國內高風險族群資料,並於公共場所增設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器(簡稱AED)與操作說明的教育推廣,以落實院外急救系統,築起第一道救護網。
另外,藉由資料庫監控與臨床分享,強化院內治療的成功率與第一時間急救SOP,以及教育猝死救回的患者,裝設心臟整流去顫器(ICD)的重要性,這樣才能有效降低心因性猝死人數,以保障高風險族群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