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污染治理才剛起步

馬薩諸塞州坎布里奇——就在兩年前,中國似乎還對很多城市的嚴重空氣污染及其對健康的影響不聞不問。但在過去的六個月里,關於污染物濃度的信息,來自媒體的警告,以及政府制定的新政策紛至沓來。行動雖然慢了一些,但變化正在發生。

印度會成為下一個這樣的國家嗎?今年1月,耶魯大學發佈了《環境績效指數》(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簡稱EPI)年度國家排名,突顯了印度令人不安的空氣污染狀況,令舉國震驚。改變的呼聲開始響起:周一,印度掌握大權的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將就新德里日益嚴重的污染問題聽取法庭之友訴求。

儘管全國大選將於5月開始,但印度兩大政黨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和國大黨(Indian National Congress)卻基本上沒有為空氣污染問題進行過辯論。不過印度很多成功的環境政策都是由最高法院制定的,我們鼓勵他們沿襲這種模式,採納更加透明、更加靈活、基於市場的法規,更好地保護公民的健康,讓強勁的經濟增長得以持續。

空氣污染顆粒物主要由發電廠、工業和車輛排放,會給人體健康帶來嚴重影響。它們會造成急慢性心肺問題,比如中風、突發性心臟病和癌症。在印度,這類污染的嚴重程度是引發擔憂的原因。

印度中央污染控制管理委員會(Central Pollution Control Board) 的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180個對空氣污染進行了監控的印度城市的平均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是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認可的安全水平的6倍,印度本國標準的2倍。德里地區的可吸入顆粒物濃度約為WHO標準的13倍。

2013年對中國的一項研究(合著者包括本文作者之一邁克爾·格林斯通[Michael Greenstone])測量了顆粒物對預期壽命的影響。該研究發現,大氣中每立方米的顆粒物每增加100微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就會減少3年左右。根據這個指標,我們預計在這180個印度城市,由於顆粒物濃度超過本國標準,住在這裡的2億人平均壽命將會縮短約3.3年。

這些城市裡居住着六分之一的印度人口,他們總共損失了約6.5億年壽命。衛星數據清楚地表明,印度沒有對空氣進行監控的區域也存在污染,該國的另外10億人就生活在這些地區。因此,印度人預期壽命的累計損失會遠遠更高。

印度近幾十年來的經濟增長部分反映了監管約束的大幅減少,而對經濟增長放緩的恐懼削弱了政府出台新的排放法規的意願。但是,通過採用一套有效和高效的監管體系,印度既可以保持經濟增長,又可以向市民提供更健康的環境。

印度目前的命令與控制式監管做法在這兩個方面都表現得很糟糕。它要求工廠購買昂貴的污染治理設備,並制定了一刀切的排污標準。由於一些工廠減排成本要比別的工廠高很多,這些標準對部分工廠過於嚴苛,也無法達到成本效益最佳的減排效果。

在一些缺乏資源的污染控制管理委員會,為了找出排放超標的工廠,監管者只能依賴其員工人工採集的、經常並不可靠的排放樣本,而且每年頂多採集幾次。因此,工廠必須配備的那些昂貴的減污技術根本沒有被有效利用,有時甚至根本不用。

因此造成了雙重惡果:監管讓經濟承擔了巨大成本,而排污狀況又常常超出國家規定的標準。

更糟糕的是,任何違反排污標準的行為都是刑事犯罪。這意味着,為了懲罰違反者,監管者必須在印度不堪重負的司法體系中起訴他們並且勝訴,執行起來頗為困難。因此唯一的可能性,也是對監管者來說較方便的選擇,就是關閉排污企業——但這執行起來也很有挑戰性。

排放上限和交易體系將讓排污者為所排放的每單位的污染付出代價,從而產生減排的動力。與此同時,通過允許被監管企業相互協調、以最節約成本的方式達到具體的減排目標,排放交易體系還會降低監管造成的經濟負擔。

上世紀80年代,美國為解決酸雨問題建立了排放交易市場;這極大地降低了二氧化硫排放總量,而成本只是預期的一小部分。然而,從美國的經驗可以清晰地看出,只有政府全心全意致力於規定的執行,排放交易市場才能成功。

印度朝着建立顆粒物排放交易市場的目標已經邁出了幾步。在國家監管機構的指導下,一些邦的監管者已經嘗試不間斷的排放監管,並且開始培訓潛在的排放交易市場參與者。但是,印度的剛剛起步的排放交易市場要想振翅高飛,還需要更多支持。

完整新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