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小老師 同儕學習效果棒
【記者許純鳳台北報導】新北市秀山國小校長林文生長期推廣「學習共同體」教學方式,他更身體力行,親自示範。他提到「學習共同體」強調同儕相互學習,由程度好的同學引領程度較弱的學生,這類合作學習適用於常態編班,學習效果很棒。 「學習共同體」由日本東京大學教育學研究科教授佐藤學所提出,去年新北市、台北市相繼推動「學習共同體」,目前新北市有29所學校試辦,台北市僅有5所,台北市教育局為了讓各校更認識「學習共同體」,17日舉辦研討會,邀請林文生示範教學。 ▲新北市秀山國小校長林文生示範學習共同體的授課方式,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方式是由程度好的同學引領後段的學生,適用於常態編班合作學習的課程。(圖文/姜林佑) 研討會現場,林文生親自教授25名台北市新生國小六年級學生,學習主題為「三角形的外角和」,不同於傳統教學模式,25名學生分為12組,一組2到3人,座位排列成ㄇ字型。課堂上,林文生先拋出「三角形有何特徵?」問題,藉由師生對話,勾起學生先前學習到三角形概念,接著要求各組利用剪刀、量角器、膠水等工具,想辦法證明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林文生請率先找到方法的小組協助進度落後的同學或向全班分享證明的方法,凸顯同儕之間相互學習的重要性。 2人一組 體會存在感 首次接受「學習共同體」教學方式的學生詹詠淳表示,平時上課,老師直接提供數學公式,要求背誦,這堂課很不一樣,必須跟同學一起找出答案,比較容易吸收知識。不過,她也說,平時的上課方式可以訓練獨立思考,所以沒有偏好哪一類的上課方式。課堂上,林文生不斷發給學生學習單,難度越來越高,各組必須解出前一題,才能進行下一題,詹詠淳坦言,感受到競爭壓力。 ▲學生在學習共同體的授課環境下,老師依照各組解題與理解速度,讓完成解答的學生分享解題方法給同學,並且進入下個難度的題目思考,讓老師更容易掌握學生學習進度。(圖文/姜林佑) 林文生提到,「學習共同體」座位排列成ㄇ字型用意在於,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兩人一組有助於增加學習動力,倘若4到6人一組,有些學生可能遭邊緣化或一枝獨秀。兩人一組則能專心聆聽對方講話,體會存在感。至於編組技巧,林文生表示,起先可以隨機編組,一段時間後,老師會明白學生的學習情況,便能重新分配,讓各組達到最佳默契。 推動「學習共同體」,中高年級比低年級容易,林文生解釋,低年級學生尚在以自己為中心的階段,培養團隊默契,需要技巧,例如兩人共讀一篇文章,一同討論,才能培養默契,進而合作學習。 教師須充分備課 林文生點出,老師實施「學習共同體」遇到首要的困難在於「進度趕不完」,解決方法便是充分備課,尤其是在學期開始前,抓住教材中每個單元的核心概念,避免浪費時間。前來觀課的新生國小自然科老師沈白玲表示,曾和校內的自然科老師一起閱讀「學習共同體」,初步嘗試過這類的授課方式,不過,這是首次看到「學習共同體」的操作方式,她相當肯定學生相互學習,但要推行「學習共同體」,必須花費很多時間備課,重新調整教案和課程,需要和其他老師合作,才會比較省力。 小校老師推行「學習共同體」,是否比較困難呢?林文生建議,小校老師可透過跨校合作,便能減輕負擔。林文生認為,與其照本宣科,老師和校長不妨實際操作「學習共同體」,才能發覺自身的問題,找到因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