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鵬空照機失事 衍生搜救延誤問題
「大鵬空照機失事 衍生延誤搜救問題」(閰大富報導)
以航空攝影測量為主要業務的大鵬航空公司,一架編號B-68801的BN-2雙螺旋槳飛機,八月三十號上午執行宜蘭到花蓮間的空拍任務時突然失聯,經過九月一號的空拍照片證實,飛機墜落在海拔近三千公尺的花蓮南雙頭山東南側三公里處,三名機組員包括正駕駛薛晨浩、副駕駛張明欽和空拍作業員錢煜新都不幸罹難。
這架失事飛機機齡有二十一年,今年六月才做過大檢查,七月通過適航檢驗,正、副駕駛的飛航經驗相當豐富,起飛當時東部地區的天候狀況也不錯,為何會撞山失事,還有待飛航安全調查委員會的調查鑑定。
還原飛機失聯經過,民航局航管組組長洪美雲指出,這架飛機七點二十五分起飛時是以儀器導航,高度大約八千呎,大約二十分鐘後到達任務區,正駕駛就申請目視飛行。洪美雲表示,按照規定,飛機因任務申請目視飛行,必須每隔十五分鐘與航管人員連絡一次,而九點十四分是航管與駕駛最後一次對話,九點二十九分航管再呼叫時,飛機就已經沒有回應,從此失聯。
這架飛機儀器簡單,在台灣共有四架,除了大鵬航空有兩架,另兩架由群鷹翔國土資源航空公司所有,而由於這型飛機沒有黑盒子設備,當初飛機失事時,只能根據「緊急定位發報機」(ELT)的最後訊號來判定位置。
從三十號上午失聯,經過二天的搜尋,一直到九月一號上午九點五十五分,才由「群鷹翔公司」支援搜救的同型機回報,透過目視在花蓮山區發現失聯的B-68801號飛機,同時也將空拍照片帶回,原本判斷機體外觀大致完整,也沒有起火燃燒的痕跡,曾讓搜救人員一度信心大增。
但搜救人員九月二號清晨進入失事地點後,發現機身斷裂擠壓變形,正副駕駛安全帶都沒解開,懷疑是直接撞上山壁,空拍員也在變形的機身後端發現,三人都不幸罹難。
整個失事搜救任務到發現機組員和飛機殘骸後告一個段落,目前飛安會正在進行失事原因調查。飛安會執行長王興中表示,飛機部分的照相裝備和記憶卡已帶回解讀,下一階段會將發動機和重要儀表零件運下山,以便於瞭解飛機失事的真正原因。
王興中指出,對於機組人員死亡的時間,飛安會有一個「生還因素組」會從失事飛機的姿態、速度,以及撞擊地面的角度、方式,來推論失事當時,機內人員和物品所承受的衝擊力道,至於機組員的死因,除了飛安會的專業判讀,也會參考法醫的驗屍報告。
大鵬航空失事飛機的機組員家屬和外界輿論,從事發後就不斷質疑搜救地點多次變更延誤進度,民航局針對此事表示,航機雷達定位與緊急定位發報器(ELT)顯示的位置不同,是高山造成雷達掃描產生死角,並非定位點一變再變。
民航局進一步說明,ELT僅發送航空器的註冊國、飛機註冊編號及所有人等相關資料,精確度是由衛星端的系統決定,所以,受限於接收訊號衛星的數量,會有一定的誤差值,並不是失事航機定位點一變再變。
受責難頗多的「國家搜救指揮中心」也指出,國搜中心性質為搜救資源調度,沒有對空難、海難等資訊分析設備及判讀人員,空難要靠民航局應變小組判讀資訊後決定搜救地點。
而失事當時日本海上保安廳傳來第一個緊急定位發報器位置時,國搜中心也納入搜救範圍,並派空勤飛機前往,但是因為山區雲霧瀰漫,根本無法進入,也就不會發現失事的飛機。
民航局面對責任歸屬問題時表示,空難SOP責任畫分的很清楚,民航局成立緊急應變小組,劃定陸上及山區責任作業區,負責協調聯絡支援等事項,而國搜中心負責調派、指揮執行緊急搜救任務的搜救機,並通知相關單位支援地面搜救。
搜救的流程、規定和任務分配很清楚,為什麼還會讓外界質疑資訊不夠快、行動決策延誤呢?其實想要在第一時間找到失事飛機,除了雷達和航跡的判讀,衛星訊號佔了很關鍵的角色,這也是ELT最大的作用,但台灣在這方面的能力不足已是不爭的事實,必須靠別國的通訊科技幫忙,這次日本海上保安廳第一時間就發出訊號就是最好的證明。另外,還有一個值得探討和說明清楚的是整個搜救任務,從開始發現到結束,有沒有詳細且直實的記錄可以查閱,如果有,或許就能從當中發現缺失並檢討,做為下次任務的改進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