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共同體 學生無感變有感
【記者許純鳳台北報導】台北市去年開始推動「學習共同體」,選定13所高中、8所國中、5所國小試辦,今年徵選大安高工、士林高商、松山家商、內湖高工等4校高職進行「學習共同體」。高職校長表示,有鑒於未來學生素質差異大,加上12年國教將實施,決定推動革新教學方式,助學生提高學習效能。 台北市教育局長丁亞雯指出,所謂「學習共同體」,就是組織老師共同備課、公開觀課、議課,討論學生的學習情況,檢討是否達到預期效果。她強調:「老師團隊出來,教室打開了,學生的主體性就出來了!」丁亞雯舉百齡高中一名數學老師為例,實施「學習共同體」之前,上課時,學生的學習態度冷淡而無感,改變了教學方式之後,學生課後會主動思考該如何解題,連回家也繼續想數學,延長了自主學習的時間,學生對學習更有主動性。 彼此對話 學生不再怕發言 國語實小也是試辦學校之一。六年級班導師陳欣儀提到,開始實驗「學習共同體」時,她心裡其實很緊張,因為從座位安排、備課方式、分組方式都有所改變,座位從排排坐變成ㄇ字形排列,學生站起來發言時,不再是對著其他同學的後腦杓說話,而可以看到別人的表情,久而久之,容易產生對話關係,學生也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不會擔心答錯,她說:「即使錯,也有價值,可以拿出來供學生和老師討論。」 ■ 學生在學習共同體的授課環境下,老師依照各組解題與理解速度,讓完成解答的學生分享解題方法給同學,並進入下個難度的題目思考,讓老師更易掌握學生學習進度。(圖文/姜林佑) 陳欣儀興奮地說:「我越教越有成就感!」尤其當她看到學生們藉由討論,舉一反三說出多元答案,有些答案連她自己也想不到,就覺得非常開心。雖然「學習共同體」的效果很棒,不過,陳欣儀也說,要用這套教學方法,老師必須很費心準備課堂上提問的問題,既要精準,又要注意哪些題目是值得討論,否則學生很容易失去興趣。 刺激思考 學習成效大躍進 這種突破傳統教學的方式,帶給學生很不錯的學習成效。陳欣儀班上有一名學生沒有補習,平時數學成績也是中等,期中考竟然拿滿分。該名學生在小日記中紀錄,透過「學習共同體」,讓他透過討論刺激思考,對學習很有幫助。 國語實小校長楊美伶提到,經由「學習共同體」,讓學生學會如何傾聽他人意見,強調討論的重要性,使得課堂知識比較容易記住,複習也變得更輕鬆。 松山家商預計今年從夜間部開始推動「學習共同體」,校長張耀中表示,為了因應12年國教,他觀察,即使是考試入學,夜間部學生入學成績的差異很大,希望藉由「學習共同體」,讓老師在現有的教材下,提出有效的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進一步在日間部實踐這套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