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外商找出病灶,就看政府如何對症下藥

工商時報【主筆室】 在新、舊曆年交替之際,台北市美國商會和德國經濟辦事處分別發布「2019商業景氣調查」,以及「2018德商在台商業信心調查報告」。儘管這兩份調查報告,一個是著眼於對2019年台灣商業景氣的前瞻,另一個則是回顧2018年德商在台經營績效滿意度,但不論是前瞻抑或回顧,在時間軸上其實是前後串接。同時包括美商和德商,這些外商遠渡重洋來台投資經營,在商言商,自然是期盼除了能夠獲利,最好還能好上加好。從而,台灣營商環境的良窳,自然也就成為這些外商關注的焦點。 相較於本土廠商以及海外台商,面對當前國際經濟情勢詭譎多變,台灣本土營商環境的良窳,固然也會影響產業外移或鮭魚返鄉的力道。但是對於許多本土廠商,特別是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不論是基於鄉土情懷,或是囿於財力,即使面對惡化的營商環境,往往也只能選擇在寒窯苦蹲,以「貧賤不能移」自況。然而,對於外商而言,他們來台投資設廠,並沒有情感包袱,在意的是台灣的投資環境,追求的是能夠盈利創收。 正是因為來台外商與本土廠商這種不同的執念,乃使得最新接續發布的這兩份美商、德商調查報告,其在商言商的調查內容,反而不像本土工商團體的欲言又止,或是國際調查機構的隔靴搔癢,而是呈現其實事求是特性,並能切中我們的視角盲點與誤區。準此,即使這兩份最新的外商調查報告,其中的內容未必是有特別的新意,但從對不同議題的關注程度,以及透過回顧2017與2018,或是從2018前瞻2019,對同一議題的關注度或滿意度之數據比較,不只具有高度的參考價值,對於才接棒未久的蘇內閣而言,除了正視之外更應適時做出回應。否則一旦出現外商紛紛捲起鋪蓋離台的極端現象,其後果恐將成為台灣不可承受之重了! 具體檢視這兩份外商調查報告,有關德國企業認為在台的主要商業挑戰,排名前五項的,名列第一為兩岸關係,2017年在台德商視為營商挑戰的只占29%,但到了2018年則增為46%。其次對台灣的整體政治穩定性,擔心成為營商挑戰的比例,同樣也從30%挺升至46%。而第三至五名,包括可靠的政府政策架構、官僚機構與行政障礙,以及參與公開招標案,雖然惡化的程度不如前兩項,但總體而言反映在台德商,對於蔡政府與執政團隊諸多具爭議性公共決策及執行績效落差的焦慮。 另外,有關美商的調查報告,聚焦在對台灣景氣的信心度。總體以觀,除了對今年的經濟成長信心度,較去年降低了近10個百分點之外,其他選項包括對未來3年經濟成長的信心度,以及對於美商在台灣經營獲利的信心度,則基本呈現較去年調查時微幅上升的景象。 解讀有關美商的這份調查報告,造成今年外商對台灣經濟成長的憂慮,無疑是受到中美貿易戰、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壓力、網路安全,以及川普「美國優先」貿易政策的衝擊影響。但總體上升趨勢,則可以視為是與蔡政府這兩年來卯足全力經營台美關係下,讓在台美商感受到政策紅利。 除了調查數據的升降之外,兩家調查單位所提出的一些具體議題,無疑更值得正視。以美國商會的報告為例,即使對經濟成長和經營獲利的信心度,調查結果呈現正向。但在能源議題上,卻有逾8成5的美商,高度關切台灣電力供應穩定的課題,以及逾6成關切非核家園目標。此外,更有近6成受訪者表示不滿政府高階決策官員對商業的重視度,以及建議台灣應更加大膽地進行創新,並持續推動改革,以吸引更多外資和創造高附加價值就業機會。 而在德商的調查報告中,除了顯示五大在台投資主要商業挑戰之外,德國經濟辦事處對依據調查數據,建議台灣政府應重視三大議題,包括應強化政治穩定性、應持續耕耘「5+2」產業創新計畫,以及解決台灣徵募人才的問題。 歸納美、德兩份報告的具體建言,即使重點各有不同,但都不約而同的關注台灣政治的穩定度,政府是否有可靠的政策架構,以及官僚機構的執行效率和是否反成為行政障礙的課題。如前所述,這些議題其實並無特殊新意,但包括外商、台商、國內工商團體屢曾觸及,至少顯示既有問題並未能獲得有效解決,乃至又衍生新問題。病灶既已找出,如何對症下藥,無疑是新內閣團隊的最大考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