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因性猝死增 醫界發起「起死回生安心計劃」

心因性猝死增 醫界發起「起死回生安心計劃」

根據統計,「心因性猝死」案例在全世界及台灣都有逐漸升高而且年輕化趨勢,由於民眾認知不足,導致患者存活率低。「亞太心律醫學會」與美國心律醫學會聯合發起「起死回生安心計劃」請願活動,呼籲政府儘速建置「心因性猝死資料庫登錄系統」,並且廣設「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提供民眾即時電擊搶救機制,以提高病患存活率。 (吳霈蓁報導)

根據統計,2010年台北市有將近1500件猝死案例,但存活率只有7.6%,主要原因在於案例資料建置系統不完整,以及民眾認知不足。由於心因性猝死是因為心臟血管系統問題所導致的突然、以及非預期性的死亡,往往讓家屬親友措手不及,而因為缺乏急救相關知識,沒有把握黃金五分鐘搶救時間,造成許多家庭無法挽回的遺憾。

亞太心律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任陳適安教授指出,「心因性猝死高風險族群」可分為先天以及後天。後天是指發生過心肌梗塞的病患,在猝死個案中比率較高,而先天遺傳,則是如果家族成員有人猝死,本身又有頭暈或心電圖異常狀況者,就屬於先天高風險族群。陳適安說:「猝死有許多原因,大部份還是由心臟引起,心因性猝死的高風險群包括三高症侯群、高血壓、狹心症、糖尿病、洗腎患者、或是患有心因性心律不整的患者等等,但一般民眾都很了解什麼是高血壓、什麼是糖尿病,但對心律不整卻沒有很了解。」

陳適安表示,除了呼籲政府儘速建置「心因性猝死資料庫登錄系統」,讓衛生署與警、消單位、還有各大醫院能有效掌握國內高風險族群資料,並在公共場所廣設「自動體外電擊去顫器(AED)」並推廣,這樣才能有效降低心因性猝死人數,以保障高風險族群生命安全。

第五屆亞太心律醫學會在台北舉行,共有來自全球兩千多名醫師齊聚一堂,討論如何減少猝死個案,與會專家聯合發起「起死回生安心計畫」,希望衛生署儘快建置「心因性猝死資料庫登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