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力決勝負

意志力決勝負

若沒有過人的意志力,運動員撐不過長年累月的辛苦訓練。藉由心理學方法,選手不僅可以建立自信、釋放壓力,也能使動作更流暢,讓運動員更接近勝利!

重點提要

■在體能與天賦之外,近年來,運動員也尋求心理學家的幫助,加強心智上的訓練。
■研究顯示,視覺化、建立自信,以及自我對話這三種技巧,可幫助運動員提高心理韌性。
■心理教練必須經由一連串運動心理學診斷,以找出適當的方法來提高運動員的專注力、協調性以及耐力。

奧運場上一片寂靜,觀眾連大氣都不敢喘一聲。百米賽跑冠軍賽的參賽選手們腳抵著起跑器,當發號員高舉手槍並喊著「預備……」時,選手們高高拱起背部。每位強健的短跑選手都靜止不動,等待槍聲響起那一瞬間的爆發衝刺,他們都十分清楚這之間的平衡。數年來,為了這場比賽,他們每天都訓練得精疲力竭,幫自己的身體做好準備。

但是他們有沒有訓練自己的心智?能在終點線衝過橫帶的跑者,需要的不只是強壯的肌肉與心肺,他還需要專注、自制、自信,以及準確凝視著終點線的眼睛。而在起跑的緊繃時刻,一點過早的肌肉抽動,就有可能被判起跑犯規而失去比賽資格;但如果過於放鬆,起跑又會比別人晚,而輸掉比賽。「砰!」

運動心理學是一門正在蓬勃發展的行業。部份原因在於,許多運動項目的菁英選手在體能與天賦上都已經越來越難分軒輊,使得思想與情感成為影響勝負的變數。現在許多頂尖運動員已認為心智訓練不可或缺,而且不只影響比賽當天的表現,甚至在每天的鍛鍊中也能藉此得到最多進步。不少人尋求心理學家的幫助,但也有人往別的地方求助:環法自由車賽冠軍阿姆斯壯(Lance Armstrong)接受個人教練卡麥可(Chris Carmichael)的計畫,從事固定的心理練習以及每日的體能訓練;一級方程式賽車高手舒瑪克(Michael Schumacher)有一位私人廚師辛赫(Balbir Singh),據說同時扮演他的心靈導師;還有一些人則是仰賴個人的慣有儀式,好專注於網球發球或擊出全壘打。

運動員的心智體操通常缺乏科學根據,不能完全排除有安慰劑的效果,然而似乎也提供了一些助力。研究顯示,以下三種技巧最可能讓運動員提升心理上的韌性:視覺化、自信,以及自我對話。同樣的練習,對業餘運動員也有所幫助。

看見自己

雖然運動心理學家協助運動員已經有數十年的時間,但是一直到1983年美國奧林匹克委員會(U. S. Olympic Committee)成立運動心理學註冊處之前,這項專業仍未列入正規訓練。1986年,應用運動心理學學會(Association for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成立,開始推動相關的科學研究與實務工作,之後這門專業便迅速成長。

把運動的動作加以「視覺化」以提高動作的完美程度,在1970年代大為流行,網球選手是最早採用這個方法的運動員之一。一位選手靜靜站在網球場中,閉上眼,想像自己擊中球,並在腦中這樣告訴自己:「我的球拍是手臂的延伸。我全身充滿力量,同時輕鬆自如。我很享受每個飛過來的球。球場非常寬闊,我很確定下一擊可以把球送到對手場上的任何角落。」目前任職於美國克萊蒙研究大學的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1975年創造了「神馳」(flow)一詞來描述這種感覺:對自己的行動充滿信心、察覺不到令人分心的事物、陶醉於整個經驗之中。

要讓自己處於這種理想的表現狀態,選手必須找到緊繃與放鬆之間的最佳平衡,也必須完全沉浸於自己的肢體運動之中。跳高選手必須在腦海中清晰看見助跑的每一步、起跳,以及自己翻越橫桿的身體。大多數的視覺化訓練,是透過學會看見並控制肢體動作的每個明確步驟,來達成這種專注力。以網球為例,每一次擊球都包含「拉拍、擊球、收拍」等動作。透過練習,網球選手可以在腦海中看見理想的動作。

在訓練過程中,視覺化也可以幫忙把複雜的運動過程轉換成自發運動。視覺化對身體的作用,早在一個多世紀之前就已經獲得證明。19世紀中葉,英國生理學家卡本特(William Carpenter)發現在腦中想像動作,可以引起肌肉的反應。當我們看著足球員把球踢向球門時,我們自己的腿部肌肉可能會收縮,這種極微小的反應儘管難以察覺,但確實存在。這種「意念動作效應」(ideomotor effect,或稱卡本特效應)加上重複視覺化,可以讓身體更容易做出理想動作。

近年,腦科學家開始以造影技術研究這種現象。現任職美國史丹佛大學的行為心理學家柯斯林(Stephen M. Kosslyn)發現,想像著某個動作時,會活化實際運動時的大腦皮質運動區。許多研究人員的理論是:重複想著同樣的動作,可以鞏固或增加相關神經元突觸之間的連結。例如一些籃球選手與教練聲稱,在腦中反覆想著從罰球線罰球時,手臂與手部的理想動作:稍微蹲低、彎曲手肘、扳起手腕、讓籃球從指尖拋出……,可以提高選手在比賽時的罰球率。

不過,有些研究也指出,把連續動作分解並一一專注於每個小動作,會阻礙原本流暢的協調性。替代辦法是想像結果,也就是動作產生的效果,而不是動作本身,例如想像籃球空心入網。美國高爾夫名將老虎伍茲表示,對他來說,想像高爾夫球在球洞中滾動,會比較容易推桿進洞。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2年第126期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