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台140周年 《馬偕日記》推中文版

中國時報【林欣誼╱台北報導】 來自加拿大長老教會的馬偕,自一八七二年三月九日抵達淡水後,在台行醫、傳教廿九年。他走進漢人鄉鎮、平埔聚落與生蕃地界,更娶台灣人為妻,一九○一年逝世長眠台灣。今年是馬偕抵台一四○周年,他在台灣寫下的《馬偕日記》首度推出完整中文版,六月真理大學將舉辦馬偕學術研討會,紀念這位台灣人口中的「偕牧師」。 「噢!值得讚美的上帝啊!我的心歡愉到真想高興得拍手。美麗的淡水,我的心裡實在感動。」馬偕初見淡水的第一眼,就忍不住在日記中如此讚美,停留兩天便馬不停蹄南下中壢、新竹、苗栗到台中豐原的平埔聚落行醫與傳教。 七十多萬字的《馬偕日記》分三冊出版,從一八七一年十一月馬偕自舊金山搭船,至一九○一年因喉癌逝世前四個月。期間歷經清法戰爭、台灣割讓日本,對當時台灣社會風土、氣候自然都有第一手觀察。 馬偕在日記中記錄自己每天拔了多少牙,到部落傳教受到歡迎,或初期踏入高山原住民部落時感受「何時碰面何時就可能有死亡機會」的危險。一八八九年十一月他到龍潭行醫寫到:「昨晚番人從山裡出來,包圍一個房子並殺了全戶共六口人,就在我們經過的不遠處。」 一八八四年至八五年清法戰爭期間,馬偕撤離台灣,返台後受到清巡撫劉銘傳的護衛,走訪被法國人佔領過的雞籠,他激動寫:「雞籠垮得真慘哪!法國小心!給我小心點!!」 一八九五年後日本統治台灣,日記中可見馬偕對日人印象良好,反叛的台灣人則「讓人驚嚇」,他與統治者和諧相處,勸誡信徒接受政權改變,在禮拜堂改口禱詞:「效忠日本天皇!效忠耶穌基督!」 馬偕直言台灣環境髒亂,描述原住民「有群居又十足懶散的特性,然而仍具有許多高貴的特質。」他抱持開放態度融入民間,學會流利台語,比起漢人,他更明白並同情原住民被漢人壓迫的情況。 台灣史學者戴寶村表示,《馬偕日記》出版的意義重大,「是目前台灣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個人日記!」他說,過去台灣出版的民間日誌或官方文獻,都集中在日本時代之後,《馬偕日記》不僅補足十九世紀後期的台灣描述,也在東西文化碰觸劇烈的年代,呈現西方眼中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