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願景-美麗灣毀美麗海岸家鄉消逝中…

中國時報【執筆、策畫:楊舒媚】 位於台東卑南鄉的漂亮海岸杉原灣,是否該蓋飯店的美麗灣事件,引發爭議至今未落幕,許多在後山另一頭的人們,並不那麼清楚事件始末及影響?中國時報與環宇電台合作「新故鄉動員令:三六八鄉鎮市區的第二哩路」,主持人、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和遠從台東刺桐部落北上的阿美族人林淑玲,詳談外界較少知悉的過程,尤其是在地人如何從驚醒、掙扎到正反之間的角力。 林淑玲承認,美麗灣爭議在當地形成一個狀況,即區分贊成與反對兩大派。大致上,是地方政府、飯店資方、部分在地族人所屬的「贊成」開發派;與當地號稱「只有三個人」(林淑玲與其媽媽、奶奶),但加上大量外地注入力量的「反對」蓋飯店之環保派。 土地莫名不見 世居地被禁入 兩股勢力從二○○七年開始對壘。林淑玲表示,杉原灣為阿美族世居地,可阿美族傳統上是愛唱歌、不愛抗議的民族,所以「雖然已經看飯店在那邊蓋很久了,因為許多族人原本以為是政府政策,始終不以為意。」 林淑玲表示,直到美麗灣渡假村在二○○七年舉辦說明會,「簡報只說提供多少工作機會,是會後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東分會提醒族人,你們知道你們有人的房子被劃入第二、三期開發案嗎?我們才驚覺事情不對勁。」 林淑玲說,「我外婆住的地也被劃入開發範圍,可是從來沒人問過我們?」由於認為「如果是好事,為什麼不一次說清楚在幹嘛!」令人狐疑,加上土地會莫名其妙不見,刺桐人開始憤怒。然後,林淑玲說,本來美麗、乾淨的杉原灣,沙灘也開始硬化,還有四處丟的廢棄鋼筋水泥;一度,當人們抗議,開發單位還圍起高高的鐵皮籬牆,禁止民眾進入。 海祭、成年禮 文化傳承場域 「我當下就是感覺,回不去了。」林淑玲說,新一代原住民,其實從小和漢民族一樣,被教育要好好唸書、找個好工作、尋個好歸宿,而且有時自己也愛開玩笑,「台東好山、好水,好~~無聊。」因此,「並沒有想過家鄉有一天會消失」這個問題。 但美麗灣飯店的興建喚起他們內心的恐懼。林淑玲說,當地住了二、三十戶人家,約七、八十人,「每年原住民豐年祭,第一個舉辦的地點就在刺桐。」可是,「這裡卻變成鋼筋水泥,還不准人進去。」 然而,這個世居地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場域,每年七月部落舉行「海祭」,其中年紀小的族人當傳令兵,學習禮儀與服從;等到長大,可以「晉級」了,就在海祭行「成年禮」。 倚賴耆老口述 學習海上生存 林淑玲描述海祭準備與舉辦過程約兩個禮拜,部落青年要到海邊接受訓練、在海邊過夜,表示他們足以「保護、照顧」族人了。過程裡,得學習「辨識海流、認識魚蝦貝殼,耆老會帶他們一一為礁石命名。」例如海域中有塊礁石群,阿美族語叫做Kaiyakai,意思是「樓梯」,即一整排如階梯的石頭。 林淑玲說,一定要靠老人家講,年輕族人才知道如何找到第一塊石頭,再循記找到其他塊,一步一步踏入更深的海域,捕到族人重要的蛋白質來源月光螺,「這一切都不記在書上,是靠海祭口述一代一代傳下來。」林淑玲認為,如果失去這個地方,「我們往後就不知道如何在海上生存,如何保護自己。」 麻煩的是,因為離鄉掙生計,「部落中壯代被抽離,使抗爭主力中空掉。」林淑玲苦笑,「我們瀕臨瓦解時,我還被虧反對的只有我和媽媽、奶奶三個人。」 號召大家監督 協助記錄文化 林淑玲說,雖然地方上開發派聲音愈來愈大,但來自部落以外的反開發力量卻給她很大鼓勵。她表示,不論在地或外地,希望更多人加入監督,大家多多上網、或透過臉書瞭解一下這件事;可以的話,去旅行時帶著相機,幫他們拍拍有沒有人排放廢水、製造垃圾;或者,真得搞不懂,「寫信、打電話給我們,我們很樂意去講給你們聽。」 此外,林淑玲又提及,如果可以,他們還需要熟稔記錄的人力,因像海祭部落文化,留下的文字、影像紀錄太少,「每次送進環評的口述他們都不採用」,因此「需要人跟著去把長老命名的礁石記下來。」 李偉文則認為,美麗灣事件後,東部還有二十幾個BOT已經準備興建,我們是不是應該趁這個機會想想,「究竟需要一個怎樣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