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再死背 分組教學激創意
【記者鄭諺鴻台北報導】傳統歷史教學強調記憶背誦,台北市忠孝國中歷史科老師林秋蕙引入「學習共同體」的理念,運用分組學習進行教學,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思辨及辯證能力,與生活連結,讓學生理解學習歷史的意義。 教育部30日舉辦「國中活化教學列車」第15場記者會,邀請林秋蕙分享活化教學方法。林秋蕙說,過去運用資訊融入教學、故事教學、遊戲教學策略,企圖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提升了,卻也發現學生的歷史思辨及論辯能力沒有進步。為改善教學策略,去年10月特地前往日本取經「學習共同體」的理念,並於101學年度運用於教學現場。 林秋蕙說,「學習共同體」在於營造學校及師生間擁有共同學習圈,學生才是學習主體,以小組討論相互學習,老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知識,體現知識應用及學習樂趣。她跳脫學習共同體要求的教室隊形ㄇ字型,主要以學生課堂討論為主,讓各種程度的學生都能對歷史產生興趣。 為讓學生分組討論的課堂模式順利運作,林秋蕙很重視學生的課前預習。為了達到預習效果,課前提供補充教材,要求學生準備筆記本,針對課本進行單元重點摘要,自行彙整重要的觀念及詞語。林秋蕙說,只要學生預習功夫做得紮實,就有充分時間討論,不擔心課程進度。 上課時,老師必須先對課本內容作基礎重點講解,再進行分組。林秋蕙指出,分組以3至4人為一小組,討論過程,老師要擔負起重要責任,巡迴關注各小組進行狀態,發現小組討論遇到瓶頸時,要適時介入引領。 林秋蕙以清末太平天國之亂為例,學生預習課文內容及補充資料後,進行分組討論,藉由成員對話思辨,分析太平天國之亂為何發生?有哪些影響?如果自己是當時的滿清官員,面對太平天國之亂時,可能採取的因應策略為何?透過角色扮演,讓學生了解每段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時空因素,而非用現代的觀點解讀過去的事情,從中進行思辨和判斷。 林秋蕙期盼跳脫教師以教為中心的做法,強調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把學習的主導權還給孩子。她坦承,等待學生開竅或累積足夠知識來討論的過程非常辛苦,但是她認為讓學生懂得思考,喜歡學習,等待是值得的。 台北市忠孝國中八年級的蔡同學說,過去課堂遇到不會的問題,大多直接問老師上了林老師的課後,會與同學討論答案。 八年級的林同學表示,以前的歷史課都是抄筆記,課本重點寫得密密麻麻,不一定能吸收,林老師的上課方式和以往不同,重點式整理不必死背;同一議題若與其它組意見不同時,就會想辦法辯證,小組集思廣益,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 ▲台北市立忠孝國中林彥齊(左2)、周詩芸(左1)、蔡岳樵(右2)及老師林秋蕙(右1),他們手上的筆記內容是由八年級歷史科學生自行整理歸納,相當清楚明瞭。(圖文/姜林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