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藥物、心理諮商

意外、天然或人為災難帶給民眾精神、生理創傷及衝擊,即使沒有重大外傷,卻有不少人目睹或遭逢意外後,經常失眠、食不下嚥,無法工作,出現嚴重焦慮及憂鬱等症狀,精神醫學研究人員指出,此多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另有民眾沒有親身經歷意外,但反覆看到相關情境或訊息誘發焦慮。 美國哈佛大學附屬麥克林醫院神經科學研究人員指出,為何某些人會有較嚴重焦慮感的原因尚無定論,但推測與去神經傳導物質甲腎上腺素、氨基丁酸及血清素失調及基因問題有一定關係。早年曾承受極大創傷的人,日後也有較高機率出現焦慮症。 重大意外造成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出現於事件發生後3至6個月,許多民眾此時可能已經重回到職場、學校等原先的生活軌道,周遭的人覺得事件應該漸漸渡過。若當事人表現出暴怒情緒或工作上心不在焉時,身旁他人可能越來越無法接納,認為當事人在耍脾氣、裝病。於是指責、不耐煩和不再支持的態度很容易使患者出現二次傷害。 如果屬廣泛性焦慮症,研究人員指出,藥物與心理諮商可以併行。藥物如抑制血清素再吸收可改善大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不足,減少突觸前神經細胞血清素的回收,增加其在神經末梢的濃度,就能抗憂鬱與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