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社區 稻草娃娃開創新藍海

▲冬山鄉珍珠社區彩繪草垺,這個命名為「關公」的草垺,吸引小朋友圍觀。(本報資料照片)

中國時報【謝錦芳╱專訪】 宜蘭縣冬山鄉的珍珠社區,百年前以珍珠聞名,如今以稻草工藝獨樹一幟。珍珠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李後進指出,社區媽媽利用稻草製作可愛的稻草娃娃、創意掃把、彩繪面具等文創產品;每年舉辦稻草藝術節,讓都市小朋友有機會體驗農村生活文化,許多民宿餐廳應運而生,稻草工藝為珍珠社區創造了五千萬產值。 珍珠社區舊稱「珍珠里簡」,為平埔族葛瑪蘭卅六社之一。李後進說,葛瑪蘭聚落位於冬山河畔,早期有許多船隻往來東南亞,帶來珍珠、瑪瑙;另一說法是,「珍珠里簡」在葛瑪蘭語為「燒酒螺」之意,早年田間或溪裡有許多燒酒螺,因此得名。 珍珠社區以務農為主,台灣加入WTO之後,農村首當其衝,失業人口大增。李後進接下社區發展重擔後,開始思考為何為社區找到新的動力。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他自問:「如果連種稻子都賺不了錢,那廢棄的稻草能做什麼?」 有一次參觀印尼峇里島的木雕面具,讓李後進有了靈感,請來在明華園擔任設計的黃建達與從事裝置藝術的高錫麟指導社區居民從事稻草工藝創作,沒想到如今發展出一系列的稻草工藝品,尤其以稻草做成的創意草垺,已成為珍珠社區的地標。 珍珠社區發展協會每天固定有十多位社區媽媽從事稻草工藝製作,最受歡迎的工藝品是可愛的稻草鉛筆娃娃。年輕的設計師以稻草做成美麗的稻草椅,還曾飄洋過海到英國參展。 從事社區發展工作十多年的李後進指出,鄰近的日本、韓國都產稻米,他們也利用稻草編織各種生活用品,不過,以稻草做面具是珍珠社區的特色。他最初的構想是引導社區媽媽在創作面具過程中,心靈獲得釋放,讓藝術創作成為一種心靈療癒方法。他計畫進一步組成以稻草面具表演的社區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