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異常變黃 當心膽管癌上身

腹痛是肝膽腸胃科中常健的病灶,但若是膽管異常,則要小心是膽管癌。

台南市立醫院日前收治1名60多歲陳姓男子,自述右上腹痛,皮膚變黃;經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接近肝門區膽管異常擴張,導致總膽管阻塞而黃膽。醫師將總膽管腫瘤切除,同時進行肝門腸道重建手術,才恢復膽道暢通,順利出院,並繼續接受後續的腫瘤化學治療。

▲ 腹痛是肝膽腸胃科中常健的病灶,但若是膽管異常,則要小心是膽管癌。


台南市立醫院外科醫師余信賢表示,膽管癌並不是常見的惡性腫瘤,是一種從膽管上皮細胞長出來的惡性腫瘤。在肝臟腫瘤中,膽管癌佔不到1/10,若擴大到所有惡性腫瘤,也只佔1%至3%而已,且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男女各半。
臨床統計顯示,膽管癌沒有明顯的家族史,就算家人有人罹患,其他成員也不見得就容易發病。就因為發生率不高,沒有明顯的家族史,加上膽管癌臨床症狀又不明確,除非已出現黃疸,才應透過血液及腹部超音波等檢查來確診,再決定後續的治療方向。
肝內膽管癌 診斷不易
一般來說,膽管癌少見於年輕病患,被確診的患者大都是6、70歲以上老人。根據統計,出現在肝門或總膽管附近的膽管癌,幾佔一半以上,出現在肝臟裡面或邊緣的約佔1/4,其餘則分散其他部位。
大部分出現在肝臟裡面的膽管癌,症狀不明顯,臨床上,有時只出現右上側腹痛,或噁心、食慾不振及體重減輕等不特定症狀,不太容易及早發現,只有出現在肝門或總膽管附近的膽管癌,才會因為膽管阻塞造成以皮膚癢、黃疸、眼睛泛黃及小便呈茶褐色等症狀呈現,才較容易被診斷出來。

▲ 余信賢醫師指出,一般來說,膽管癌少見於年輕病患,被確診的患者大都是6、70歲以上老人。(圖片提供/台南市立醫院)


高危險群 應定期接受篩檢
目前膽道癌的治療以手術是最佳的治療方式,至於手術的方式則看腫瘤的位置而有所不同,包括: 膽囊切除,總膽管切除,肝門區淋巴腺清除,有時甚至須做肝葉的切除,最後還須做膽道的重建,即肝門區膽道系統與腸道吻合手術。
在手術後,病患尚須考慮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以減低腫瘤復發率。不管如何,只要被確診是膽管癌的高危險群,比如出現發炎性腸炎、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或肝內膽管結石等患者,最好半年至一年就應到醫院接受檢查。
除血液檢查及腹部超音波檢查外,也不妨再做CA19-9的腫瘤標記檢查。至於血液檢查的內容,則應包括肝臟指數、黃疸指數及鹼性磷酸酶等項的測定,早期發現與治療。

更多健康資訊請上 http://yahoo.top1healt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