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台灣青少女性與生產的圖像

上周國健局響應聯合國人口基金會今年主題「青少女懷孕」,認為這項問題根植於貧窮、性別不平等、暴力,而教育、支持及保護系統不足,導致青少女懷孕不僅危害健康,也剝奪受教權和機會。聯合國是國際性組織,特別關注青少女的「性與生產」議題,因為全球平均每一分鐘就有一位婦女因為懷孕、生產或墮胎而死,其中百分之九十八發生在開發中國家,主要是印度和非洲。非洲有很多青少女生產,她們有十萬分之八百三十的死亡率,是台灣的一百倍,存活的女人常留下膀胱陰道或直腸陰道廔管,使得大小便都從陰道溢出,這些女人往往被丈夫排斥,被社區逐出,必須另覓住所,獨自生活。 台灣青少女的「性與生產」是另一種歧視圖像,例如國健局引用數千人的青少年性行為調查結果,卻驟然做出「青少年的性行為比率雖然增加,但在提升避孕措施下,該族群曾懷孕或墮胎的比率是下降」的結論,這其實是主觀也不可靠的推論,卻屢次出現在國健局這樣的權威機構。 任何問卷和電話訪查的可信度都需要檢視和質疑,加拿大一項研究正好指出這種常見的謬誤,研究者以問卷和電話訪查身高和體重,接著立即實際測量,研究者發現男人的身高虛長了幾公分,而女人體重下降幅度也頗可觀,謹慎的研究者都會質疑用小樣本代表大族群的可信度。 台灣缺乏可信的墮胎數據,國健局不思考改善這種窘況,只會民粹的說「每年有八千多青少女墮胎,青少女應避免懷孕、墮胎」云云。其實墮胎早已合法,也是青少女懷孕一項重要的生育選擇權,國健局長期以來對墮胎的發言充滿歧視,引用該局支持的研究數據並未謹慎避免利益衝突,甚至將青少年族群曾懷孕或曾墮胎比率下降等沒有事實根據的推論,轉化變成吹噓自己的政策成功。 相對下,內政部有關台灣青少女生育率的統計數據,顯示台灣十五到十九歲少女的生育率由十年前的千分之十點八九下降至去年的千分之四,是世界上最低的國家之一,遠低於美國的千分之三十九、英國的千分之二十九。數據說明台灣青少男女的性行為調查和青少女生育率都是世界最低的一群;如果性壓抑是美德的話,國健局應該明確褒揚台灣青少年才合邏輯。 其實台灣社會最該思考的是為什麼顏清標十六歲的媳婦生產和結婚可以席開數百桌,冠蓋雲集,但同時卻有青少女一旦懷孕卻選擇跳樓自殺?為什麼台灣有不少青少女選擇在浴廁生小孩或生產之後立即棄養嬰兒,甚至殺嬰?為什麼台東縣的青少女生育率是千分之二十二點七,而花蓮縣是千分之二十一點四?為什麼原住民的青少女生育率是台灣平均的五倍多? 許多研究指出貧窮家庭的青少年性行為較早,對象也較多,青少女懷孕率在貧困鄉村或大都會貧困地區都偏高,這些地方的性教育和避孕訊息都缺乏,當地青少男女並不容易取得避孕器具和墮胎服務。因此,衛生局應該思考台灣對青少女的避孕支援了什麼?墮胎是避孕的手段之一,但是包括墮胎、避孕藥、避孕器、事後避孕丸、保險套的費用都需婦女自費,人口密度世界第二的台灣衛生政策依然明顯偏心地鼓勵生產,卻不補助避孕,證明當局對婦女口惠式的關心其實是假象,充斥泛道德的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