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冷戰:會議無共識 各自為政無助網路自由

網路冷戰:會議無共識 各自為政無助網路自由

策劃、編譯■李威撰 此次國際世界電信大會,雖然用較溫和的語言來談論網路議題,但許多國家仍不願簽署協議。許多科技人士及政府代表擔憂,《國際電信規定》可能會侵犯網路自由;但拒絕網路管制,不代表當前存在的網路審查就能獲得解決,甚至可能惡化。 許多國家意識到,網路戰爭、跨國網路犯罪及開放式平台服務(OTT)都衍生出日益嚴重的問題,國際電信聯盟作為溝通平台,有助於共同規則的建立,也方便不同意見的交換。 一名來自歐洲的代表認為,國際社會未能在12天的會期內得出一簡要的電信規約,反而讓網際網路名稱與號碼指配組織(ICANN)及多邊關係人模式(multi-stakeholder model)的網路管理面臨分崩離析。 以美國為首的拒簽國,反而助長各國各行其是,促成網路世界「巴爾幹化」(balkanization)的現象,間接肯定各國管理網路事務的自主權。 對部分開發中國家來說,網路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美國的控制,網路的利益沒有恰當地分配到這些國家。有些國家則認為,網路威脅到政局穩定,因此要求對網路及使用者能有更多管制。俄羅斯、中國及其他國家就質疑,美國利用網路來製造輿論不滿,以及藉網路來進行間諜活動及軍事攻擊。 ▲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抗議民眾手持臉書的「f」字樣,圖攝於2011年3月20日。社交網站在阿拉伯之春裡,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圖文/路透) 對原本就有網路控管的國家來說,國內業者就已經被要求要配合政府進行管制及監控的作業,這個趨勢自阿拉伯之春爆發以來愈來愈明顯。哈佛大學貝克曼網路與社會中心(Berkman Center for Internet Society)的創辦人齊特蘭(Jonathan Zittrain)則預測,網路管制的零碎化,可能會激發在地提出替代推特及臉書的選項,譬如中國大陸的人人網及微博就是例子。 包括齊特蘭在內的不少網路專家認為,支持網路開放的國家,不能滿足於現行的制度。目前通信及資料傳送,主要是由業者及非營利組織負責。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網路安全顧問路易斯(James Lewis)認為,現制很難繼續維持下去,美國須承認,國家主權及聯合國在這個議題上會扮演更大的角色。(整理自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