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基質瘤》胃腸道基質瘤的魔術子彈 晚期患者勿絕望

《胃腸道基質瘤》胃腸道基質瘤的魔術子彈 晚期患者勿絕望

(健康醫療網/鄭人豪報導)在10年前,胃腸道基質瘤的臨床特性未被清楚定義,若因吞嚥困難、大便異常、腸胃道出血或慢性貧血等症狀就醫,很容易被忽略或被視為某種平滑肌肉瘤,以致低估胃腸道基質瘤的發生率,且未能準確治療,導致當時有些患者治療成效不甚理想,只能消極面對未來。近年來,由於標靶藥物的出現,就有如「魔術子彈」般能對付晚期胃腸道基質瘤,可大大提升病人存活率。 「胃腸道基質瘤」是種罕見的肉瘤,為生長於胃腸壁外側肌肉或間質層的癌症,好發對象以中老年人居多,台灣每年約每百萬人新增13案例。光田綜合醫院腫瘤內科暨癌症中心主任郭集慶表示,目前無法證明胃腸道基質瘤的成因為何,且不像B、C肝炎,由驗血即可得知罹病與否,除非是出現腹痛、胃腸不適等非特異性症狀或意外發現,否則,平常難以查覺。 全球醫界一致認為,所有的胃腸道基質瘤都應被視為惡性腫瘤,手術切除是理想的治療方式,但只適用於原發性的患者;面對轉移性、無法切除及復發性的晚期胃腸道基質瘤時,郭集慶指出,標靶藥物則為主要的治療方式。 有95%胃腸道基質瘤是因為c-Kit基因突變而造成,相較於十年前的醫療技術,目前第一線標靶藥物能阻斷致癌標的c-Kit的信號,抑制癌細胞增生和繁殖,經臨床研究顯示,使用後3年存活率為過去傳統治療的3倍以上,因為治療成效顯著,穩定疾病,所以被全世界形容為「魔術子彈」。 通常藥物的療效是以腫瘤縮小程度來判斷,但這種方式不能全然套用在胃腸道基質瘤上,必須透過電腦斷層或正子攝影查看腫瘤密度,才能做正確地判斷。當使用第一線標靶藥物效果不明顯或出現抗藥性時,經醫師評估後可調高為雙倍劑量;郭集慶強調,千萬不要輕易認為藥物無效而換藥,如此一來便會減少藥物的選擇性,縮短以後有藥物可以使用的時間。 患者服藥後可能會產生眼眶浮腫、下肢水腫、紅疹…等副作用,不要誤以為症狀不好而自行停藥或調整劑量,任意停藥的結果會導致疾病快速惡化。郭集慶提醒,持續及按時用藥,是患者延緩胃腸道基質瘤惡化並控制病況的重要因素,根據臨床經驗,家人若能多加留意患者的服藥狀態,對病情穩定會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