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率工程壞傳統漁場 東河部落惜馬武窟溪

草率工程壞傳統漁場 東河部落惜馬武窟溪

【守護台東原味】系列報導 本報2012年11月21日台東訊,賴品瑀報導

台東東河鄉上月驚傳鄉公所在馬武窟溪出海口中央施作水泥工程,卻在當地原住民、民宿業者、衝浪客、環保團體聯手串連下,短時間內便中斷了工程,當地多年來一向從未發生強烈抗爭過,因此,此事撼動了地方。讓我們一探為何守護馬武窟溪,是如此重要。

除了譽為全台最棒的衝浪點之一,東河鄉村落由馬武窟溪古河道沖積而來,而此地原阿美語古名Maloalong,同時也是馬武窟溪之古名。當初祖先便是看中了淡海水交界的她含有豐富的漁獲量,千辛萬苦的與其他部落爭奪而來。在這條大河上,部落男人天天下網捕魚,也就漸漸以「Fafukod(撒網捕魚)」來稱呼這個地方,也孕育出一個擁有數千人的Fafukod部落(現在又稱東河部落)。

馬武窟溪到底有多富饒?10歲便開始捕魚的王建榜50年來以此為生,更精通作網。在他的記憶中,當人口外移還不嚴重時,村裡約有2千多人,大多都靠馬武窟溪的漁獲餵養長大,就算是一個酒鬼,也可以藉著捕魚,將一家的孩子一個一個拉拔長大成材。

王建榜說明,他們一向的捕魚方式,就是在出海口划竹筏灑網,只取大魚,將小魚放回,便可以過生活,目前也仍有不少人過著如此的生活。

王建榜曾協助生態學者作調查,「那些科學家都很讚嘆,這裡居然有這麼多的魚!」由於溪流沿途夾帶與承載的有機物,在河口濕地餵養著整條河流最多樣的生物,馬武窟溪河口紀錄到的魚種比例,占了流域總魚種的95%。

然而目前中斷的工程,卻計畫在河口興建鋼筋混凝土沉箱及長約60公尺,高超過2公尺的攔河堰,想由此讓河口近陸區域的水位保持穩定,而供遊客親水遊憩及划船,甚至計畫在溪口中央堆一座假山。王建榜生氣的表示,這樣海魚就游不進來了,將使得村裡的大家無魚可捕。水中巨大的水泥牆阻隔動線,更嚴重的後果是魚蝦無法到淺灘產卵育雛,不只是人類,連帶的鳥類也失去食物。

王建榜更表示,河道是自然生成的,人類無法控制它該怎麼走,在河中施作水泥工程,要不造成淤積阻塞,危害東河橋與村落安全,要不直接被颱風沖進海裡,都是浪費公帑。

「路燈裝上了以後卻再也沒亮過、沒有國中、沒有郵局、農會才是該優先處理的事情!」在王建榜看著因路燈不亮而一片漆黑的部落,非常生氣的說,「連小孩子都知道這是不對的!」

目前東河鄉一千多位居民中,有80%住民為阿美族人,東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海峰強調,馬武窟溪是傳統領域,豐年祭、海祭、成年禮,都在馬武窟溪舉行,依照天氣決定要出海還是在河邊,將灑網捕魚的技藝不斷傳承,至今仍保有日治時代開始要年輕人繞著河道中的巨石游三圈才能成年的考驗。然而,在這樣的傳統領域動工之前卻沒有讓當地居民知道,鄉公所還對外說居民都已經同意,「這是違反原基法21、22條的!」陳海峰大嘆原基法不彰,而當地選出的民意代表也沒有好好為民喉舌。

而現在鄉公所卻推說工程已經結束,無法拆除目前仍在河道中的鋼筋水泥,更是叫當地人感到憂心,「這樣夏天颱風來的話怎麼辦阿!」目前只有排灣族籍的台東縣議員林琮翰在協助與關心,如林議員也協調不成,居民不排除有更激烈的抗議活動。

※ 註:原基法第21條規定「政府或私人於原住民族土地內從事土地開發、資源利用、生態保育及學術研究,應諮詢並取得原住民族同意或參與,原住民得分享相關利益。政府或法令限制原住民族利用原住民族之土地及自然資源時,應與原住民族或原住民諮商,並取得其同意。」

原基法第22條規定「政府於原住民族地區劃設國家公園、國家級風景特定區、林業區、生態保育區、遊樂區及其他資源治理機關時,應徵得當地原住民族同意,並與原住民族建立共同管理機制;其辦法,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會同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