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腔扎針須防引發細菌性關節炎
振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朱唯廉表示,針灸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治療方式之一,有一定的價值,但不建議在關節處針刺,臨床上有患者因而引發細菌性關節炎,治療3~4個月後才痊癒。 朱唯廉醫師指出,關節腔原本是相對密閉的環境,關節液對細菌來說是一種絕佳養分,一旦發生感染,治療上頗為棘手;如果沒有嚴謹的消毒程序,在關節腔針刺的深度只要1公分左右,便有顯著的感染風險。 消毒程序嚴謹度,病人健康狀況或針刺操作技術都可能左右感染發生機率,醫師指出,臨床上因針具刺進關節腔引發感染的個案屢見不鮮。 細菌性關節炎是由於細菌侵入到關節內所引起,臨床表現可以因為病患的年齡、身體狀況、細菌的毒性、及被感染部位的組織狀況而有所差異。細菌性關節炎通常需要關節鏡灌洗、清創及引流,再持續以抗生素治療,才能改善。細菌性關節炎有可能因細菌經血液循環到達關節處;或因為不潔打針或針灸等器具侵入而引發。 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接受臨床檢查時常發現關節腫脹且變形,觸壓會有疼痛甚至合併關節響聲,關節活動範圍減少甚至僵硬。有些發炎比較嚴重的會有關節積水,甚至無法行動的現象。骨頭邊緣不平整突起或增大。照X光可看到不對稱的關節間距變窄、骨刺、軟骨下的骨硬化和囊腫,甚至肢體歪斜。不少患者因關節疼痛而接受針灸,然而骨科醫師建議患者最好避免在關節處扎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