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 北歐雙城逐夢

國際都市發展協會(INTA)秘書長蘇達斯克斯(Michel Sudarskis,謝錦芳攝)

中國時報【(執筆:謝錦芳)】 全球最佳單車城市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曾在國際抗癌聯盟總部工作的高志文回憶,儘管氣溫降至零度,街上單車依然如潮水,「因為在哥本哈根市區騎單車,比開汽車快多了。」半世紀以來,哥市政府努力轉型,把以汽車為主的道路設計轉向以人為本,目標是2025年之前成為全球最棒的城市。 台灣在追求經濟成長過程中,民眾長期忍受工廠黑煙、車輛廢氣與塞車之苦,賠掉健康,也毀了環境;地球另一端,全球綠城市先鋒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雄心勃勃朝零碳目標邁進,不僅經濟穩定成長,人均排碳量更比台灣少了一半以上,成為經濟發展與排碳脫勾的成功案例。 最佳單車城 排碳少台一半 城市是綠色成長的引擎,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訂下2025年達到零碳的超級目標。國際都市發展協會(INTA)秘書長蘇達斯克斯(Michel Sudarskis)指出,「北歐許多城市包括哥本哈根在內,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沼氣與電動公車、建築物使用可回收建材,再加上新科技的開發,新的綠建築可降低9成以上碳排放,這些都有助於減碳的目標。」 據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綠色經濟先鋒」調查指出,丹麥國家競爭力名列前茅,過去16年間,哥本哈根人均總附加價值(GVA)成長逾25%,同期間人均排碳量減少40%,顯示只要策略正確,追求經濟成長之際,依然可以降低碳排放。 瑞典國家競爭力排名全球前5名,斯德哥爾摩預計2050年前完全擺脫對石化燃料的依賴。過去18年間,斯德哥爾摩人均總附加價值(GVA)成長逾41%,同期間人均排碳量減少35%,其人均排碳量不到台灣的三分之一,成為綠色成長的典範。 依聯合國定義,「綠色經濟」是在追求經濟繁榮之際,同時降低對環境的衝擊,政策上則是把對環境造成的外部成本計算出來,讓汙染者付費。 綠色經濟城 擺脫石化燃料 「綠色經濟先鋒」分析,哥本哈根與斯德哥爾摩的綠色成長,主要來自三大核心策略,首先是積極開發低碳能源、提升能源效率;大幅增加公共運輸、強化自行車路網與步行的便利;推動清潔科技產業與創新。為何北歐城市在綠色成長方面獨步全球?蘇達斯克斯分析,「城市在推動減碳方面可扮演重要角色,這要靠首長的領導力,號召社會大眾共同參與,讓市民願意為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而努力。」 以斯德哥爾摩為例,自2007年起開徵塞車費。瑞典隆德(Lund)大學副教授莫卡米克(Kes McCormick)指出,「這項政策提出時並不受歡迎,不過,經過多次宣導、試辦,甚至舉行公民投票,最後支持者高於反對者,因此順利實施。」「由於塞車費的開徵,許多人改搭公車,現在開車進市中心反而不塞了。」 許多人對永續生活存有錯誤迷思,莫卡米克指出,「北歐經驗顯示,永續生活代表的是利用進步的科技與系統讓生活更便利,另方面也代表追求簡單且快樂的生活。」 地球抗暖化 市長比總統重要 「城市排放的溫室氣體占全球總量8成以上,在對抗暖化方面,市長比總統重要。」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羅森茲威(Cynthia Rosenzweig)指出,「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市長比總統使得上力。」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強調,「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但各城市領導人從城市出發,可發揮很大影響力。」 長期以經濟發展掛帥的台灣,以全球超低電價、水價補貼企業,不僅阻礙企業節能減碳的動力,無形中拖累國家整體競爭力,更犧牲了環境與民眾的健康。看看瑞典、丹麥,想想台灣,長期重經濟而輕環保、忽視社會正義的發展策略還能不調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