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柏林:憂心環保與開發 兩敗俱傷

心疼阿里山阿里山公路大面積崩塌,從數公里外就清楚可見。(本報資料照片)

中國時報【湯雅雯╱台北報導】 紀錄片《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昨天到台大演講,他感慨過去政府與環保團體長期在0與1之間爭執,沒有0.5的妥協,雙方不肯退讓,導致環境被擱置,最後兩敗俱傷。媒體人陳文茜也指出,台灣環境、土地問題盤根錯節,台大學生及政府官員應該扮演「非民粹領導者」,否則對環境的破壞,「比土石流還可怕」。 「台灣的高山上不是只有清境有民宿;台灣的河川也不是只有後勁溪被汙染!」齊柏林昨到台大分享拍攝紀錄片的心路歷程。他強調,《看見台灣》喚醒國人的國土保育意識,很多人看完電影,質問政府「台灣土地怎麼會變成千瘡百孔的模樣?」他認為,大家應該給政府訂一個「落日條款」,在一定的時間內改善,而不是民粹濫罵,電影落幕就不管了。 齊柏林笑稱,小時候的阿里山,低海拔可以看到闊葉林、中海拔看混合林,高海拔看針葉林;現在低海拔是滿山遍野的檳榔樹、中海拔變茶葉,好不容易到了高海拔,卻看到阿里山姑娘的媽媽在賣土產,「阿里山公路真的是一條友善環境的道路嗎?」 齊柏林認為,道路的開發,例如蘇花公路、阿里山公路,沿著山開闢,削弱了高山的支撐,山林破壞遠大於種高麗菜、檳榔樹;日本、瑞士發展高山纜車也許可以借鏡,但台灣社會長期各持己見,無法理性溝通,沒有交集。 除了齊柏林演講外,台大也邀請陳文茜、內政部長李鴻源及學者專家座談。陳文茜表示,台灣土地問題盤根錯節,台大學生身為社會菁英,如果只是自以為聰明扮演「民粹領導者」,聲援幾件理盲的抗爭,對社會的破壞程度遠比土石流可怕。 齊柏林指出,《看見台灣》從去年11月1日上映至2月15日下映,除獲金馬獎肯定,也開出2億票房、100萬人觀影紀錄,「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奇蹟」,今年《看見台灣》將在全台及離島巡迴公益放映,也受國際影展邀約,相信《看見台灣》未來不只有在台灣被看見,也可以在全世界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