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10問江守山

讀者10問江守山

新光醫院腎臟科主任江守山,長期關注臺灣的毒物危害,因此創立「江醫師追求零污染舖子」、「江醫師房屋健檢中心」,並著有《癌症,當然可以預防》、《吃對保健食品》、《別讓房子謀殺你的健康》等書,傳達他對疾病「預防重於治療」的理念。

是什麼原因,讓你對生活中的「毒物」特別注意?

臺灣尿毒症新生率、盛行率世界第一;歐美國家癌症發生率逐年降低,臺灣卻年年升高,加上我曾陪著父親、姐姐抗癌,深知治療的痛苦,心中也產生無限感慨,深感「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以尿毒為例,政府一年花新臺幣三百五十億元治療尿毒,卻只花新臺幣兩千萬元防治,比例實在離譜。在人類的歷史上,我們從來不曾以「治療」打敗某種疾病,能讓疾病消失的唯有「預防」,想想小兒麻痹、麻疹,不都是如此嗎?可歎的是,「治療」能得到病人立即的感激,「預防」卻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工作,那些決定預算的政客只顧眼前利益,不管臺灣民眾的將來,實在很可惡。
腎臟疾病、癌症都是可以預防的,這也是為什麼多年來我從飲食、居家等不同角度,呼籲大家重視生活中的「隱形殺手」。

如何對我們的生活習慣進行簡單健康檢查?
最基本的兩個問題:你有洗手的習慣嗎?你吃完飯會漱口嗎?根據國外調查,有高達三分之一的人如廁後不洗手,更遑論進家門後馬上洗手。很多人飯後刷牙則是矯枉過正,研究顯示,飯後馬上刷牙反而會損傷牙齒琺瑯質。洗手、漱口是小學時就學過的基本常識,真正做到的人卻很少,顯示我們的健康教育徹底失敗,這樣又怎麼期待國人身體健康?

你的養生之道是什麼?
我一個月中只有九餐外食,平時一律帶便當,大約減低了百分之九十五的毒素進入體內。我認識一位五星級餐廳廚師,有一次我問他,你們餐廳洗菜的標準程序是什麼?他竟回答,根本沒有標準程序,即使是高級餐廳,料理前也不過把青菜在水裏浸泡一下就草草了事,這樣消費者會吃下多少農藥?
剛才提到我一周有九餐外食,這九餐該怎麼辦?我認為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只是要想辦法克服。為了這九餐外食,我開了一家餐廳,除了蔬菜一律經過毒物檢驗,還以三道手續洗菜。不管是創立「江醫師的魚舖子」(現更名為「江醫師追求零污染舖子」)還是開餐廳,我都遭遇了很多困難,也花了很多錢。很多朋友覺得我瘋狂,可是我認為身為醫師,就有義務替社會大眾的健康把關。

臺灣人習慣服用保健食品,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我自幼有膝關節問題,醫師曾說我遲早要換人工關節,但靠著葡萄糖胺、軟骨素,我的關節至今仍在使用。臺灣保健食品的消耗量高居全球第四,背後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問題,給大家的建議是:第一,不要貪多。很多保健食品成分多達二、三十種,我可以跟各位保證,只要成分超過三種,廠商就已經無法掌握原料的安全了。

第二,如果沒有選擇能力,與其亂吃,不如不吃。前陣子有廠商砸大錢請明星代言海狗油,結果海狗油在臺灣一年大賣新臺幣三億元。這實在非常可笑,根本不用檢驗,我也知道海狗油一定含有多氯聯苯和重金屬。為什麼?因為科學家已經在北極熊身上驗出了這些毒物,北極熊是以海狗為食,海狗又怎可能無毒?
我也提醒大家,坊間很多「暢銷書」的資訊也是錯誤的。好比探討身體酸鹼質的書籍大受歡迎,但請大家放心,你的身體根本不可能是酸性的,因為人體只有在死亡前的幾天,甚至前幾個小時,才會變成酸性。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慎選資訊來源非常重要。

臺灣有很多吃素的民眾,是否有常見的錯誤迷思?

我是佛教徒,在宗教的立場,吃素是正確的,但站在醫師的立場,我卻持保留態度。研究證實,臺灣的素食者離癌率沒有比較低,壽命也沒有比較長,其中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農藥氾濫。臺灣使用的農藥,大約是美國的五倍、日本的三倍。相關單位應該重視這個嚴重的問題,農藥毒到只要喝一小口,人就會一命嗚呼,這麼危險的東西怎麼能不謹慎使用?真正有資格決定用什麼農藥的,該是植物病蟲害專家,而不是農藥行老闆。吃有機菜也不保證安全,臺灣很多有機菜含有大量硝酸鹽,對健康影響甚鉅,還有些根本是「假有機」。

你怎麼看待臺灣的用藥問題?

我認為「不用」比「濫用」更可怕。很多病人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時常到醫院看病,但拿藥回家卻不吃。因為他們心中存有「藥就是毒」的觀念,以為長期吃藥肝腎會壞掉。還有父母因為媒體報導,甚至網路謠言而不帶小孩打疫苗。有這些錯誤想法的人,實在太低估醫學界專家的智商了,能夠上市的藥物,都是經過非常嚴格的研究與檢驗,因為「不吃藥」、「不打針」枉死,實在莫名其妙。

有沒有什麼簡單的方式,可以判斷我們的住宅健康?

我曾經接觸過一個案例:有一戶人家搬家後大小病不斷,找了風水師改隔間,甚至找人翻修祖墳,後來才發現是家中用了有毒的裝潢材料,經過檢測,房間內的有毒氣體竟超標百分之三百,不生病也難。
最簡單的檢驗方法包括:如果你家裝潢後有味道,那就要提高警覺,因為空氣是不該有味道的。如果家人時常生病,或是家中植物突然枯死,也可能是毒性物質所害,要特別留意。

病患和家屬面對疾病恐懼時,該如何調適自己?

我常告訴病患,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障礙,即使是你面前的醫師,也未必比較健康。疾病雖然會約束你的生活,卻無法綁死你的人生。
我非常佩服那些長期照護病人的家屬,家屬應該學會「喊救命」,不要累垮自己。現在社會有很多資源,像是社會局、醫院乃至民間團體,都能提供幫助。

擔任醫師多年,最讓你感觸良多的是什麼?

我要慎重呼籲:如果你無法信任醫師,就快點換一位醫師,不要繼續找他看病。醫病關係中,「不信任」是非常危險的。現在醫療糾紛多,但經法院判定真正是醫師疏失的,比例其實很少,但每場官司,對醫師而言都是打擊。現在醫學院第一名、第二名畢業的優秀學生,都搶著要做醫學美容,國家花了這麼多資源才培育出一個醫師,司法怪獸卻讓這些年輕孩子「救醜不救命」,多麼可惜。

病人或家屬臉上的「不信任」,會讓一個好醫師退縮。現在已經有太多病人死於「缺乏互信」了,好比開了刀,可能會有百分之三十救回來的機會,但臺灣現在卻出現「不開刀沒事,開了刀有事」的亂象,部分外科醫師怕惹禍上身,因此不願意動刀。醫師失去了救人的機會,病人失去了活命的機會,是「雙輸」。《醫療法》正在修訂醫療糾紛除罪化相關法案,若法案能通過,這樣的亂象可能獲得改善,但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你心中最幸福的片刻是什麼?

學生時期我最喜歡讀書,每天看完書躺在床上,想著「今天吸收了好多知識」,就覺得心滿意足;現在的我每天躺在床上,想著「我今天活用了這些知識,做了很多有益於這個世界的事」,這就是我最幸福的片刻。 (黃瀚瑩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