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科系+藍帶=小學六年級?

台灣人一向有文憑情結,講到近十年來餐飲學校及科系大量增加的趨勢,當然也很難避免。

其實,從專業分工及管理的角度來看,把餐飲當一門學問來研究,台灣算起步的晚,餐飲學校的成立,一方向培養了許多專業人才,另一方面也大幅提升了餐飲業的水平,我們也樂於看到許多熱情的孩子們投身在這個過去被人忽略的產業,榮譽感和歸屬感都比過去辛苦學徒出身的廚子,增加許多。

尤其,在文憑情結的推波助瀾之下,又有許多年輕人負笈異鄉,前往藍帶學院學藝,彷彿藍帶一加身,功力也大增;近來更有不少廚師打出藍帶畢業的名號,大肆宣傳。

但藍帶畢業又如何呢?就像我們現在也常聽到,台大畢業又如何呢?

台灣過去有許多小孩從小學音樂、美術和舞蹈,他們五、六歲時,就被父母送去學鋼琴、畫畫和芭蕾,一路高中畢業,考上了大學的音樂系、舞蹈系和美術系,當他們四年大學畢業時,算算時間,大概已經在專業領域裡浸淫了超過十年的時間,有的甚至十五,二十年,然後,才能在各自的領域裡發光發熱。

如果拿餐飲科系的學生和這些美術、音樂、舞蹈科系的學生相比,你將會立刻發現了彼此之間的差距。

其實,沒有幾位學生是被家長從小培養,為了念餐飲科系而送去訓練的,或是說任何的準備工作,許多學生無論是高中或大學的餐飲科系,大多是他們接觸餐飲的“第一年”,畢業時,大約也只是相較音樂,美術及舞蹈的小學四年級而已,就算去了藍帶學校回來,了不起加二年,算算也是小學六年級的程度而已,其實不用有太多的期待。

在國外,學歷本來就不代表一切,這當然不是要抹煞念書學歷的重要,而是提醒年輕廚師,實力才是最重要的。

我經常擔任許多廚藝競賽的評審工作,但我發現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這些餐飲學校的學生,創意都很好,技術也不錯,但怎麼做出來的菜卻讓人失望?

後來我才發現,原來他們才“小學四年級”,記憶庫裡沒有任何美食的訊息和線索,從小並未受過太多美食的薰陶,更沒有機會品嚐各國料理,從沒上過菜市場,沒有在家掌過廚,但來到學校,在老師的嚴格訓練下,拿起刀來有模有樣,也可以模仿出米其林大師或法國餐廳的擺盤,但食材特性呢?調味呢?組合呢?

我常常在心中反問,這些學生,真的很愛吃他們自己做出來的菜嗎?或者,他們真的認為,他們模仿出來的菜是好吃的嗎?如果這些學生沒吃過好東西,沒有真心認同好東西的味道該是如何?他們如何去創作出好吃的菜?

所以,你會發現,餐飲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幾乎一個樣子,就像我們小學四年級時,每個學生都會朗朗背誦九九乘法表一樣,但是特質呢?文化背景呢?興趣呢?卻還看不出端倪。

我常常建議年輕學生,技術很好訓練,食譜也容易上網搜尋,但是許多關於生活經驗和美學的部份卻無法速成,學歷很重要,但卻不是唯一,藍帶不過是教你如何切菜,做高湯,熬醬汁,最後要成為一名讓人景仰的餐飲大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如果,你家裡未來想要培養出一名優秀的廚師,趕快從小給他機會拿刀拿鍋,讓他上菜市場買菜,讓他吃遍大江南北,讓他生活,讓他旅行,讓他體驗不同文化,先讓他知道,美食是怎麼一回事,再去念餐飲學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