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靜犯了什麼錯?

(伊能靜真的只「能靜」了)

伊能靜剛出道時拍過一個冷氣廣告,用她的名字做標題:「一能靜 二強冷 三省電」。

「南周」事件裡,伊能靜在「微博」放了砲。國台辦一講話,就知道這廣告又可以拿出來用了:伊能靜將會有一段夠靜夠冷的日子。

她在大陸待的夠久,這反而要小心,一不小心,就以為自己是大陸人了。這不是妳認不認同的問題,認同也不表示大陸這個政治環境已經可以讓妳說三道四,明嘲暗諷。「歡迎妳來大陸發展,但是要守法。」

伊能靜的「嘲弄」是輕的。伊能靜的「抗議」是輕的。這麼舉重若輕的「輕嘲弄」、「輕抗議」,如果你是大陸人,捨得放下一點自由,像艾未未,勉強行的。但如果不是大陸人,又在大陸嚴加管控的藝能界討生活,那罩子要夠亮,紅外線安全系統密密麻麻,一不小心,警報器就叫給你聽。

伊能靜觸碰到警報器了。因為,一、低估了事件的風險管理;二、以為混在一堆兩岸三地名人後頭,當個「有名的鄉民」就出不了事兒;三、坦白講,拽「政治文」的尺度還有進步空間。事後,她說她「沒想到文字的力量」,「破壞了平靜」,這是對的。「文章千古事」,網路時代,尤其是。

但晚了。這種時候,放這種砲,哪裡只是喝喝茶就沒事?總而言之,伊能靜準備過冬。

這檔事兒,等著。兩岸三地,我等看看有沒有藝文界敢聲援你。我猜,稍微有點頭臉的,一個都不會有。

印象中,和伊能靜見過一次面,連認識都談不上。這些年,她離了婚,她到了大陸,她找到人生事業的第二春,她發光發熱,人氣滿載。微博粉絲6、7百萬。藝之時者也。

孟子讚美孔子「聖之時者也」。我說「藝之時者」,是指一些台灣未必夠紅,未必最紅,但在最好的、最早的時機到了對岸,靠到碼頭的好位置,他們,或她們的才華,投了對岸胃口,成就了他們一生中最如魚得水的時刻。魚還是魚,但是從池塘進了海。

不只有「藝之時者」,也有「政之時者」,也有「學之時者」,也有「商之時者」,甚至,有「媒之時者」。吃味的,說他們是運氣,佩服的,說他們是眼光。不管怎樣,這些審時度勢,在彼岸造了時勢,成了英雄的,「日暮鄉關何處是?」多數,「直把他鄉做故鄉」。在台灣亮不亮,已經沒這麼重要。

本來,這些藝人,才華洋溢,得其所哉。一線城市沒氣兒了,換二線;二線沒氣了,換三線。就算新疆、內蒙,也可以混好久。像電影一樣,首輪、二輪,一直輪,輪完了還有有線電視電影台可以重播幾百次。因此在台灣準備進「名人堂」的資深藝人,在彼岸,好像才剛要爭奪「新人王」。完全回春。不怕過氣,不愁沒舞台。

他們有的人,娶了大陸妻子,有的人,嫁了大陸丈夫,兩岸聯姻,點點滴滴,成了13億加2300萬的共同八卦。他們是名人。不是名人,像他們一樣在打理自己後半生的,更是多如江鯽。不管住在大陸,住在台灣,這樣的家庭,和這樣家庭的後代,越來越多,我認識的一些人,和他們的孩子,他們在教育、生活中得到的政治觀念、社會意識,都不是現在這種「非中即台」自閉框框擺得下的。

你問他們是台灣人?沈默。是中國人?也不盡然。我說他們是「新中國人」。許多人陷入沈思,覺得心裡有了分類的歸宿。我或許是李登輝拉著馬英九喊的「新台灣人」吧,但是,未來,「新中國人」將是主流。「伊能靜們」是一種兩岸新物種。

主流是未來,不是現在。「時間差」沒抓好,就會付出代價。就因為這樣,就因為人生的後半場,以為主場在大陸,那麼,在大陸的言行,更要小心。
 
新年祝詞被刪引起風暴的是廣州的「南方周末報」,伊能靜工作的「達人秀」是上海的「東方衛視」。一個叫「南方」,一個叫「東方」,地不在天子腳下,都是代表開放中國向外張望的媒體窗口。一般人覺得,這些平面、電子媒體比較自由派,比較敢,這種印象存在久了,往往讓人忘了它們仍然是黨政控制下的官營媒體。所有的一切,都在籠子裡進行,自由感的差異,在籠子的大小。再大吧,你認為鳥籠再大能有多大?把這些媒體簡化成大陸的「反對力量」是可怕而愚蠢的。那只是「體制內的言論自由小實驗」。

我不知道馬英九會不會關心這件事兒。我不知道國民黨會不會談這件事兒。談了,也許反而讓伊能靜更困擾,但不談,是失格的。我認為「中國國民黨」的絕對優勢在於認同「一中各表」,但積極對另外「一中」的民主、人權、法治事務上表達意見,爭取13億輿論的支持。這種事,應該是國民黨的政黨、政治人物來做,不是伊能靜。

激進是在事件中比較出來的。伊能靜說她「不是激進的人」,麻煩的是:在沒有比她激進的人出現前,她沒得救。搞了半天,國際媒體爭相報導的「南周事件」裡,伊能靜是最大受害者。

一千大企業九成五以上都去了大陸;百萬台胞在大陸工作、就學、定居;一年六百萬台灣人赴大陸旅遊;一年四百萬大陸人來台灣觀光;再加上三十多萬陸籍配偶遠嫁來台,成了台灣媳婦;一個星期有570班航班往返兩岸,如果還覺得不必關心大陸新聞,這樣的政黨,「既不能與言,亦不能與權」。政治上的跳樑表演,叫叫,聽聽,看看就好。這種事,我從不期待民進黨。

請多關心一下,伊能靜的冬天何時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