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代的年輕人真辛苦

他看起來大約三十歲,穿著很合身的深色西裝,打著同樣色系的領帶,帶著一副深色的眼鏡,雖然整體而言,像是一個已經進入社會工作的社會人士,但是稚氣未脫坐姿拘謹,斯文的模樣像是一個在學校很乖很聽話的學生。我的直覺告訴我,他的職業應該是個業務員。

我們很容易在大街小巷看到這樣裝扮的年輕人。二、三十歲大學剛畢業沒幾年,穿著略顯寬大或是略顯狹窄的西裝,有的守候在一些大廈或公寓門口等著看房子的客戶到來,有的會在客戶到來前趕快熄掉手上的菸;有的和客戶相約在咖啡店或是麥當勞,拿著一疊資料和計算機替客戶分析著各類保險,討論每年繳多少錢,如果生病或是提早去和上帝喝咖啡可以領多少錢,有時可以聽到他們愉快的笑聲;有的和客戶談的話題是各種有風險的基金,那會讓我想到香港電影「奪命金」裡那個機靈但心虛的理財專員,一方面講解著極為複雜的投資條文,一方面偷偷控制著錄音機的開關,問著一臉茫然的客戶說:「這樣,你清楚明白了嗎?」這些年輕的業務員,風雨無阻的騎著摩托車,在每個城市做著相同事情,講著相同的話語,過於雷同的裝扮和言行,讓他們的面貌和氣質越來越相近,也讓人很容易辨識。

我們之前完全不認識,但是因為某種奇特的理由,我們正面對面的坐著,基於有點尷尬的理由我得先找點話說,我問他說:「工作在你的人生中佔了多重要的位子,如果你有足夠的錢,你還會要去工作嗎?」我會這樣問,是因為有個年輕人曾經告訴我說,人生其實有很多有趣好玩的事情,工作只是為了賺錢去玩那些有趣的事情。所以如果他有錢,不會想去工作。

這是一個關於世代之間價值差異的命題,我想再多問一些年輕人。他是個健談的年輕人,說起話來條理分明引經據典,他說他很喜歡他的工作,尤其是帶領新進人員進入狀況,非常有成就感。他不打算換工作,想就從這樣的基礎繼續做下去。我基於禮貌和隱私權,從頭到尾都沒有主動問他說:「你是從事哪個行業的?」或是「你的大學是讀什麼科系」反而是他先問我是從事哪個行業的。我勉強為自己找到了一種行業,叫做「傳播」,我向他表達我對這樣的議題甚感興趣。他是個很隨和的人,很快的讓我知道了他在興趣和工作之間的平衡,那正是我最想知道的部份。

他說他畢業後只做過兩個工作,第一個工作是關於音響工程的,短短的八個月因為表現不錯,老闆給他的薪水從最低的兩萬跳到四萬多元,他同時也參加了一個樂團,擔任BASS手。他也試著創作過一些歌曲,但是不滿意所以沒有公開發表。(這時我開始動搖了,他應該是學音樂的,或是有電機專業的)後來他決定離開這個工作,因為他發現這個行業對他而言,沒有成長也沒有學習,就是再做二十年可能還是這樣的薪水。(他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他適合創業,或是創作!我想我是猜錯了。)他提到中學時代就開始學長笛,自認為會是個音樂家,從事藝術的工作,他最不擅長和別人打交道,從來都不會留下任何像畢業紀念冊的東西。他很習慣靠自己。(我想,我猜錯了。他可能也在傳播業或是文創產業,從事企劃或創意。)

他離開了當時還算是高薪的工作後,本來想白天在樂團繼續練習和安排演出,晚上去便利商店做夜班,沒想到時薪不但沒升反而下降,養不活自己和家人,於是決定去當一家保險工司當業務員,還有時間練團。已經結了婚,而且有了一棟正在繳房貸的房子的年輕人充滿自信的說:「沒人看好我走上這條路,連我自己都不看好,但是我終於發現,我可以做得很好。我從來不知道自己有這方面的潛力。所以,改變才是成長的開始。」最後他說出他的本科系是廣告,這是聯考要非常高分才能錄取的學校和科系。他的結論是許多「本科系」畢業的大學生,在市場上並沒有太多優勢,有了電腦軟體後許多年輕人都會做,市場太小競爭太激烈。

這就是一個文藝青年變成了業務員的故事,為了能生存下去,他毅然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和行動,但是沒有放棄原來的興趣。改變才是成長的開始,而成長又是什呢?是失去一些,然後得到一些嗎?雖然我的直覺都沒錯,是乖學生,是業務員,但是為什麼我的感覺變得有點五味雜陳?這一代的年輕人真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