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找出「肝內膽道癌」誘發原因

「肝內膽道癌」是一種致死率極高的癌症,中研院的研究團隊,成功建立「轉基因斑馬魚癌症模式」,證實B型和C型肝炎的病毒蛋白質,會誘發「肝內膽道癌」形成,而這項研究成果,將有助於肝內膽道癌的早期診斷及治療。(閻大富報導)

在原發性肝癌中,「膽道癌」是第二種常見的惡性肝腫瘤,僅次於肝癌,屬於肝臟內膽管病變,早期很難察覺,目前只能以手術切除方法治療,但是五年存活率低於百分之三。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分析,「肝內膽道癌」的形成與感染B型和C型肝炎病毒有關,但是這兩種病毒如何引發「肝內膽道癌」的原因仍然不明。

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洌所領導的團隊,成功建立首創的「轉基因斑馬魚致癌模式」,吳金洌說,斑馬魚致癌的病理切片和人類膽道癌高度相似,證實B型肝炎病毒的X蛋白質與C型肝炎的病毒核心蛋白質共同表現時,會誘發「肝內膽道癌」。

這項研究成果領先國際學術界,已經刊登在國際肝臟研究頂尖期刊「肝臟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