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熱島效應 轉型生態都市的關鍵──綠屋頂
本報2013年10月24日台北訊,黃靖文報導
綠屋頂正夯!台北市已規定2014年起5000萬以上建築,屋頂一半必須綠化。但綠屋頂可不是現在才有,台灣公園綠地協會秘書長許榮輝在22日舉辦的研討會上指出,2000多年前的巴比倫「空中花園」就在做綠屋頂了,植物與結構物其實是可以共存的!不只有綠屋頂和牆面綠化,水泥化的河川水道也能讓它爬滿綠意;公車、自用小客車車頂,在國外也都有創意十足的綠化例子。
由台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於22日主辦「降低都市熱島效應,大家來做綠屋頂」的研討會,針對台北市的綠建築政策、綠屋頂的效益、類型、設計規範、植栽選擇與維護保養等案例分享。報名人數爆滿,現場與會者約600人,展現出各界對於綠屋頂的高度關注。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副局長王榮進表示,明年起工程造價5000萬以上的台北市新建建築,屋頂面積的一半要綠化。明年也將選定2所學校進行屋頂綠化並做為示範點。台北市結構工程技師公會理事長江世雄十分支持該政策,他說對於新建物,工程技術可以增加、加強載重以設置綠屋頂;對於舊有建築,工程技術亦可以減少綠屋頂載重。
建管處建照科長虞積學認為,未來公私有建築設置了綠屋頂,應要求提撥管理基金,做為綠屋頂後續維護保養的管理費用,並納為管委會轄下管理。他還指出,台北市除了進行綠屋頂和法定空地的綠化,另有別於其他都市的是,施工工地的圍籬也將進行綠美化。在未來,他期望台灣不僅僅是屋頂的平面綠化,更要走向立體綠化或垂直綠化,二者能相輔相成。
建築也從綠建築走向智慧綠建築,不僅節能、省水,更考量到居住者健康照護等需求,未來台北市將在每個行政區挑選一處代表性建築物,導入智慧化系統,推廣智慧綠建築。
綠屋頂最讓民眾躊躇不前的就是漏水問題。許榮輝指出,「最好的防水就是排水」。國內缺乏長期研究綠屋頂的專家,綠屋頂的施作需要規範,而規範來自於深入研究,符合規範的施工標準,可以減少民眾疑慮。在人均綠地面積(green space per capita)不足的地方,如何做到綠化,是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台灣綠屋頂暨立體綠化協會」理事洪家啟簡介米蘭與新竹若山的經驗,提出全綠化屋頂、減少鋪面設置,以及朝向本土化和選用本土植栽。他還介紹由美國建築師提出的「vegitecture」概念,以種樹取代植栽可能是個趨勢,重新培養樹木,建構「移動森林」。
文化大學景觀系主任郭瓊瑩在「Greenroof vs. Green City」的講題中開頭便談到,都市要轉型邁向生態都市的關鍵就是綠屋頂。在都市中,不僅建物需要更新,公園也需要;另外,老舊公園還面臨植物土壤硬化的問題。對於目前台北市、新北市各自對於綠屋頂發展相關法規,郭瓊瑩認為,撇開行政區的劃分,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的生態系統應該是結合起來的。
台灣大學園藝系教授張育森則認為,植栽的選擇不能一味強調台灣原生種,那些物種不見得能適應該施作地點的生態,而是應該選擇能適應的原生種以及外來但被馴化的植物。
※ 本文同步刊載永續公共工程入口網
【參考資料】
- 文茜週報:上海推行屋上綠化 NHK跨海取經
- 公部門執行綠屋頂建置經營管理之研究──以臺北市信義區公所為例
- 技嘉科技生態屋頂
- 新北市新莊國民運動中心
- 都市中的綠洲──屋頂綠化
- 芝加哥市政大樓案例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