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重建,青梅產銷——2021擁抱小林新故鄉

社區重建,青梅產銷——2021擁抱小林新故鄉

2009年遭到莫拉克颱風重創的高雄小林村,走過了4年的重建之路。
他們從建立永久屋出發,在新家園中自創「日光小林」品牌,生產老梅餅、手工皂等商品;今年,又把企圖心再擴大,成立「2021社會企業」,計畫將台20和21線周邊區域整個串連起來,打造一個「老梅經濟圈」。

老梅餅領軍,打響品牌名號

風災時整個遭到土石流掩埋的小林村,居民現在落戶於日光小林、五里埔、小林小愛(位在大愛園區內)等三個社區。其中,因為日光小林是依照小林村原貌重建,已成為台灣社區發展的重要指標,常可見到遊覽車載著學校和社區團體前來觀摩。

幼稚園的小朋友們才剛吃飽,準備睡午覺;不遠處的產業工坊則不停地運轉著。

工坊目前還設在臨時屋中,分成烘焙、手工皂、農產加工、中餐供應、工藝導覽等5區,因為中秋節前後是老梅餅銷售旺季,全部的人手都集中到烘焙坊來趕製訂單。在烤箱設備有限下,28位員工只能分3個班次,24小時不斷地趕工,勉強才在半個月內完成6,000盒的產量,沒有提早預訂的消費者只能向隅。

老梅餅是日光小林的招牌商品,餅皮揉入青梅醃製出來的老梅膏,呈現淺咖啡色,內餡則是由梅肉和白豆沙混和製出。看起來不起眼的小餅,咬一口,就讓人失聲尖叫。

另外一間工坊則是手工皂專用,架上排列著正等待皂化熟成的肥皂,色彩繽紛亮麗,散發出天然的香氣。勞委會培力計畫專案管理人郭萬蔚特別推薦由小林村傳統作物「雞腳刺」製作的香皂,「雞腳刺具有活血、固筋骨的療效,是婦女做月子時燉雞湯的好食材,在台幣千元大鈔上還可看見這種淡綠色的植物圖案呢!」

工坊的產能並不大,5個工作人員全程依靠手工,每天只能做出110塊,大家正等著社區的正式工廠能趕快落成啟用,拉大產量。

社會企業,鄉親一同創業

說來,工坊的成立是出於偶然。風災後的農曆年前,居民還住在組合屋中,年節的到來讓氣氛更加哀傷、低迷。當時小林村自救會會長蔡松諭為了讓大家有點事做,並創造收入,號召鄉親把災前僅存的一批醃製梅子包裝上市,沒想到卻達到集體療癒的效果;許多媽媽們開始走出組合屋,一起動手貼標籤,彼此開口談笑。

這批1萬組的梅子推出後馬上銷售一空,也打響了「小林梅」的名號,老年人和返鄉的年輕人開始有了就業機會,於是產銷班順勢成立,還獲得勞委會社區培力計畫補助,規模得以擴展開來。

2012年,蔡松諭經人引介認識資訊產品測試公司百佳泰董事長簡添旭,發現他曾在10年前購入一批小林村的梅子,綜合日本與義大利傳統手法釀製成陳醋老梅膏,存放在台南市楠西區。簡添旭為協助日光小林自立,很阿沙力地出資600萬元,由蔡松諭帶頭成立「2021社會企業」,並以成本價獨家代理老梅膏,解決當地遭到重創的青梅運銷產業困境。

1976年次的蔡松諭畢業於文化大學法律系,之前在台北市經營網路法律諮詢公司;小林村當地最大的雜貨店則是由他父親創立、二哥繼承經營的,但風災時全淹沒在土石流裡了。

災後的頭七法會上,他見到大家絕望的眼神,一股激動湧上心頭,拿起擴音器大聲宣告:「我們要堅強起來!再蓋一座小林村!」所有的居民頓時得到振奮。從此,蔡松諭的生命也走上大轉折,先被推選為自救會會長,後來再任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理事長,現在又當上2021社會企業執行長;旅居客鄉近20年的年輕人返鄉生根,帶領鄉親創業。

改造青梅產業鏈,永續經營

「莫拉克風災是大自然對我們提出的警告,任何產業一定都要友善環境,才能永續經營。」蔡松諭說,2021社會企業的理念就是要推展自然農法,以不噴灑農藥和化學肥料的方式種植青梅,並藉由推廣健康飲食風潮,來促進地方產業復甦,創造青年返鄉就業的動機。

2021社會企業的 logo設計也完整地說明了它懷抱的理念──多彩的房子形狀,代表多元族群融合的新家園,中間兩條交叉的白線則像台20線與台21線省道的交叉口,拱出上方一顆圓形的梅子。整體視覺像是一個人站在房子裡,雙手與雙腳撐起於天地之間,展現出重建家園的毅力與行動,並宣示永續公益的決心。

蔡松諭計畫將產業鏈分為山上與山下兩個部分。在山上,提高青梅收購價格,以改善梅農的經濟生活;然後選定那瑪夏、梅山、五里埔、勤和等4個部落,建立4座鹽漬梅胚廠,就地加工,延長農產品保存時間,降低道路中斷就運不下山的風險。

山下,則在日光小林社區旁設立合作農場,收購梅胚,進行後續糖漬加工,陳釀後再製造成老梅膏和老梅餅等商品,把上下游產業鏈真正串連起來,打造產銷合一的地方經濟圈,創造收益與就業機會。

8月初,2021社會企業正式宣布成立的記者會上,多個社區代表出席簽約,目標鎖定在2年內創造1,600萬元盈餘,做為投入產銷第一期工程的建設經費。日光小林也正式轉型為農業產銷班或合作社,擁有自己的工廠後,不必再屈居於臨時屋的工坊中了。

危機帶來轉機,大武瓏族復興

現在日光小林社區充滿了團結的氣氛,每周一和周四晚上都會舉辦平埔族舞蹈的練習會,從12歲小妹妹到60歲阿伯都出席參加。

這個舞團取名為「大滿舞團」,正因小林村為西拉雅大武瓏社群的一支。由於「大武瓏」的發音和台語「大滿」相近,在小林村舊址設有供奉傳統信仰「大祖」的「大滿族公廨」。

幾百年來,大武瓏族因為漢化嚴重,文化已幾近消失,連族語都僅剩些許單字,傳統服飾也只留下花紋,還好族中耆老還記得一些舞蹈,便成為文化復育的切入點;昔日對大武瓏傳統興趣缺缺的年輕人,現在異常熱切。「大滿舞團」藉著歌舞療傷,並從中找到新生的力量,曾獲台語歌手詹雅雯邀請,在演唱會上客串演出而聲名大噪,現在成立臉書粉絲網頁,是旅居全台各地小林人思鄉話家常的論壇。

就要消失的大武瓏族,在21世紀初遭遇滅村的命運,但造物者的安排卻如此巧妙,這重重的一擊反而成了民族復興的契機。10月19日,小林村將在五里埔舉辦傳統祭典,主題定為「舞動大武瓏,手護小林情」,預計有近千人參加,是近百年來最盛大的一次。

1980年次的王民亮,有十餘位親人在風災中罹難,原先在台北連鎖藥局工作的他,為了照顧妹妹,特別申請回高雄分店工作,但沒想到離家愈近,愈想家,最後乾脆辭職加入日光小林品牌的團隊。

他說,曾經失去,就會更加珍惜。在產業活化與就業機會的支持下,風災前外流的年輕人口將會紛紛回鄉,青年夫妻也能好好孕育下一代,「我們的新故鄉已經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