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從興航案談台灣公司治理

工商時報【呂淑美】 今年台灣資本市場發生多件震撼市場的事件,從翁啟惠涉嫌貪污的浩鼎案,到台灣首宗假公開收購的樂陞案,兆豐銀行遭美重罰57億元,衍生蔡友才涉及背信罪等,再到台灣第一個突然宣布解散的興航案例等來看,都是過去未曾發生的案例,顯見台灣公司治理仍有段需要努力的路要走。 今年上半年,台灣資本市場最引起關注的焦點就屬浩鼎案,據報導,浩鼎尚未登錄興櫃前,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沒出半毛錢」,以女兒翁郁琇的名義「買」了3,000張浩鼎股票,此事件造成浩鼎股價重挫,去年12月間股價最高來到755元,昨天收在269元,大跌64%。 樂陞案是台灣史上首次公開收購卻違約不交割的案子,對法界、金融界及證券界,都投下一顆極大的震撼彈,股價從今年7月25日的115.5元,一路狂瀉至11月16日暫停交易最後交易日的13.2元,重摔88.5%,投資人面臨血本無歸。 約同時間,泛公股金控的兆豐金控旗下兆豐銀行,涉及洗錢遭到重罰57億元,這也是台灣公股銀行遭到美重罰的破天荒頭一遭,更勁爆的是,更衍生董事長蔡友才,捲入涉及背信、洗錢及證交法等罪嫌。過去兆豐金公司治理評鑑名列前茅,也慘遭質疑。 興航案在毫無預警下,突然宣布停航,而民航局竟也同意停航,且股東臨時會尚未通過解散案,興航已史無前例地提前進行解散的動作。興航股價因而從11月初的約6元,跌到昨天的2.03元,跌幅也達66%。 今年台灣資本市場上演的戲碼高潮迭起,或一個案子比一個案子更經典,也更令人看了瞠目結舌,法律界、金融界及證券界對這些案子也都感到神乎其技,而這些案子發生,卻都與公司經營團隊及大股東脫離不了關係。 這年來台灣積極推動公司治理,固然令人可喜,但依目前的評鑑標準與數字去看評鑑結果,到底能否真實反應公司治理成效,也頗引起討論;公司治理應是「內化」在企業內部,從大股東、董監事、經理人及公司每一個人,台灣的公司治理顯然還是不夠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