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留學】學費貴又停課!英國留學白忙一場?

作者:沛駿

2022 年 11 月,因應大學教職員退休金刪減,英國大學與學院工會(University and College Union)決議罷工 3 天。2023 年初,再次決議罷工 18 天,散佈在 2 月到 3 月的不同日期,全國共 150 間院校(包含我就讀的倫敦政經學院),教職員工超過 7 萬人,都預計全面或部分停止工作,以抗議退休金刪減與勞動條件惡劣。

高教退休金爭議已經持續 5 年,但目前看來僵局尚沒有化解的跡象,還隨著英國景氣而更顯緊迫。

拉遠鏡頭來看,這只是英國近兩年來經濟衰退的一環。經濟方面,英國政府面對脫歐的不確定,仍然手忙腳亂;烏俄戰爭引發的通貨膨脹更引發物價、失業率都高居不下,各行業示威罷工不斷。各方幾乎是一面倒地預期英國 2023 年將經濟衰退,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英國;政治方面,這些棘手的問題也使得 2022 年短時間內兩次更換首相。

倫敦政經學院的罷工風氣

罷工怎麼進行?首先,工會會提早宣布罷工的日期,以便所有人做出安排。當天,工會會員會站在學校主要大樓門口,形成警戒線(picket line)。只要有師生跨過這條線,意義就是不配合罷工。

以我們人文社會科系的氣氛而言,通常不配合會被視為不支持勞動權益、沒有和勞工站在一起,不是太光彩的事情。不過,師生只需要對自己的良心負責,即使真的跨過警戒線,工會會員並不能出言騷擾或動手阻止。比如金融或商管科系就較少配合罷工。

那麼,實際上有多少教職員工參與?以倫敦政經而言,學校的運作大致上仍維持正常。日常運作方面,有部分保安或圖書館員當天不上班,但是所有需求仍找得到人員服務;教學方面則不一定,教授們的處境格外兩難,每個人各有拿捏。他們是退休金刪減的最大受害者,當然有理由支持罷工,但他們也重視對教書的承諾,不能隨便棄學生不顧,如何安排課程成為棘手的問題。

由於這 18 天分散在學期中,配合就表示半個學期憑空消失,師生都不樂見。如果因應罷工改期上課,則沒有影響到學校運作,等於不響應工會。上學期負責教導我們學位的教授大多選擇停課;這學期的日數較多,多數教授則和同學商量後,選擇部分配合或不配合。

留學生的掙扎:此時出國留學,是否白忙一場?

這時候在倫敦求學,對我而言是有些不巧。

作為留學生,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當然希望所有為學問努力、為師生提供服務的人都受到正確的對待;另一方面,英國的學期這麼短,學費又這麼貴,任何一堂課的損失都很心痛。

學費以外,罷工一旦發生,也是對整個學位設計很大的影響。或許有讀者會想,都讀到研究所了,為什麼不自己念就好?這裡可以再解釋一點:英國的碩士分為研究型(research programme,學位名稱會出現 MRes)與授課型(taught programme,名稱會出現 MA 或 MSc)。前者大多是為了博班而預備,重點是獲得研究的經歷,有較多自己的時間執行研究;後者則聚焦於知識或技能的傳授,有較多課堂時間。我就讀的學位屬於後者,由於學科特性的關係,課堂又以討論課為主,所以授課是很重要的部分。

此外,英國大學也非常重視自主學習,即使是授課型碩士,也不會在課堂上手把手解釋讀本或指導研究細節,而是期望大家事先準備好,以期現場有思想的碰撞。所以,如果連討論課也取消,就等於沒有任何有系統的引導。對校方來說,無法達成訓練專業的效果;對學生來說,也和一開始說好的要求不同。

帶著求知的嚮往,遠離親友來到異國,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可是,只要學習出現一點差錯,我總是會害怕這筆學費、這些時間到頭來其實並不值得。和許多留學生一樣,從規劃留學,到抵達當地,我仍然不斷自問來這裡的意義是什麼──也許當初其實根本不需要出國,而是留在國內,直接進入職場才是對的?如果最後沒有順利學到想學的東西,是不是一切的努力都白費了?

我想要說服自己:獲得學位以外,獨特的求學過程也很重要。可是,面對這些不確定性,真的是值得的體驗嗎?我現在還不確定。

另一種反思:國際生如何面對罷工?

當然,同樣處境的不只我一人,同班同學(以國際學生為主)的反應也帶來許多啟發。學生沒有任何資源和學校周旋,要應對這麼複雜的問題,談何容易?在罷工宣布的第一天,就有同學提議向學校要求退費,並且召集全班討論下一步動作。

我們討論了幾個問題:首先,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想要配合還是避免罷工?其次,大家的共同利害是什麼?只是學費白繳,還是也要考慮我們特地來到倫敦生活的代價?再來,我們能做的又是什麼?如何分配責任?

雖然大家的意見難免有出入,但共識相當明確:我們支持工會,而學校則有責任避免這樣的意外影響我們學習。最後,我們的做法是全班共同簽署一份抗議信,寄給學校重要的行政單位。就我所知,不少學生有類似做法。

召集全班開會,最後只寄一封信,確實有些雷聲大雨點小,學校行政事務龐雜,大可不予理會。況且校方一向主張薪資待遇是全國等級的爭議,學校自己不能處理,是否真的會退費,也是未知數。據說曾有學生申請成功,但從以往的經驗看來,機會不大。

但這表示同學們的努力毫無意義嗎?也不是,這場集會也像是一場民主的實驗。民主有個特點:它不一定保證參與者必然可以得出最好的解方,但透過參與,所有人可以在程序中學習如何共同面對公共事務。

在我們班,有人社會運動經驗豐富,因此很積極發言;也有人並不樂意被其他人代表,因此抗拒共同行動。在所有人看法不一的情況下,最大的共識也許不過是聚在一起討論,加上寄一封信,但所有人仍然在討論的過程中,練習如何釐清彼此的立場,以及如何公開發言說服彼此。作為政治理論這門學科的學生,我們也算是親身實踐了課堂的所學。

罷工的意義究竟何在?

面對罷工,對我而言仍是相當不同的經驗。畢竟,臺灣對於罷工和勞動權益仍然相當陌生。根據勞動部統計,到 2022 年為止,全國勞工工會組織率只有 33.3%。不要說罷工,想要團結起來和資方談也有許多談判事項上的限制。

同樣以教師而言,我國《勞資爭議處理法》更是明文禁止教師罷工,也就是沒有爭議權作為後盾。如此一來,許多勞工還是無法和資方站在同樣的基準上,來爭取自己的權益,社會上的大眾也往往對罷工抱持負面態度,無法接受罷工造成的不便。

可是,罷工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我認為罷工是一種反省。罷工透過停止服務來造成壓力,可以說是一種超常狀態,而罷工者正是利用這種狀態,來要求雇主,乃至於平時受益於這些服務的社會,都開始反省平時習以為常的勞動條件是否真的合理。

然而,超常狀態終究不能永遠保持下去,這些服務難以永久停擺下去,雙方有一天仍須回到談判桌上。在我看來,雙方有沒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來解決這些問題,這個社會又有沒有足夠的信任來支持這些權利,是這場反省是否成功的關鍵。這幾個月在英國的經驗,也算是參與了這樣的反省。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學期短、學費貴,還停課!出國留學卻像「白忙一場」?──我在英國大學罷工現場》,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弱弱相殘」,將導致社會分化!──你為什麼要關心罷工?

瑞士僱員平均再加薪 1 %──歐洲最富國,如何保障勞工薪資與權益?

作者簡介:

沛駿,臺南人,人文社科的迷途羔羊。夢想換過許多個,不變的是想要走向世界。大學讀政治和哲學,也喜歡亂碰電影、語言、歷史、都市規劃等議題。 2022 年前往倫敦,目前於倫敦政經學院就讀碩士班,專業為政治理論。 這個時間、這個節點的英國,似乎有些特別。希望以第一手的觀察與反省,帶給臺灣的朋友一些有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