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遭受「精神暴力」了嗎?30秒自我檢測有一項就該求助

「港湖女神」高嘉瑜驚傳受到男友親密暴力,消息一出震驚全台。衛福部日前也公布「臺灣婦女遭受親密關係暴力統計調查計畫」最新調查結果,研究顯示國內18~74 歲婦女、且曾有或現有伴侶的婦女中,每5人就有1人曾遭受過「親密關係暴力」,而當中又以「精神暴力」(16.76%)位居第一。衛福部也提供「精神暴力自我檢測量表」,呼籲民眾只要符合1項情形就應盡快尋求協助。

衛福部提供「精神暴力自我檢測量表」,呼籲民眾只要符合1項情形就應盡快尋求協助。(Yahoo奇摩新聞製圖)
衛福部提供「精神暴力自我檢測量表」,呼籲民眾只要符合1項情形就應盡快尋求協助。(Yahoo奇摩新聞製圖)

「親密關係」如何定義?親密暴力又有哪些?

這份研究根據《家暴法》對於親密關係的定義,指16歲以上,婚姻、前婚姻、同居或非同居的伴侶,只要是當事人主觀認為是親密伴侶關係均稱為「親密伴侶」。而親密關係暴力的範疇參考《家暴法》第二條,歸類出五種類型:身體暴力、性暴力、精神暴力、跟蹤與騷擾以及經濟暴力。

台灣有多少人曾經遭受過親密暴力?

根據1504份樣本調查,這份研究指出台灣18至74歲、曾有或現有伴侶的婦女中,每5人就有1人曾經遭受過親密關係暴力,其中以受到「精神暴力」(16.76%)為最大宗,其餘還有肢體暴力(6.87%)與「經濟暴力」(7.39%)等。此外,每21人就有1人曾經遭受過性暴力。研究也以台灣的結果與歐盟進行比較,發現台灣婦女遭受親密暴力的終生盛行率遠遠低於歐盟國家,但性暴力終生盛行率卻高於西班牙、波蘭、葡萄牙等國。

延伸閱讀》我國第二次臺灣婦女遭受親密關係暴力調查報告

嫉妒、酒癮、吸毒更容易施暴?親密關係暴力的特質有哪些?

專家研究指出,親密關係中的暴力、受害反覆發生,嚴重者甚至會危害婦女身心健康。根據2015年的前驅研究,失業、容易嫉妒、衝動、酒癮或吸食毒品等特性也被證實容易提高施暴的行為。

害怕被報復!親密關係暴力為何不敢求助?

若遭受親密關係暴力,婦女經常求助的管道可分為非正式(如親友、同事等)以及正式(警察、社工、心理諮商)兩種。根據前驅研究分析指出,亞洲受暴婦女傾向以「非正式」資源為主要求助對象,然而經驗卻發現,非正式的回應有時反而帶來更大的傷害。舉例而言,有些人求助親友,卻得到「受暴很平常、不用大驚小怪」的反應,甚至要承擔施暴者可能因此對周遭親友「不當報復」的心理壓力。此外,也有顧及小孩安危、維繫家庭完整性等因素讓婦女選擇繼續隱忍,不願離開施暴者。

延伸閱讀》被家暴後為何不公開?高嘉瑜親揭原因

將親友納入受暴者支持網絡 服務規劃應加強5重點

對此,研究中也整理出「親密關係暴力服務」應該關注的5個重要因素,首先,不同處的女性需要的協助不同,應提供個別化的服務;並提供多元的服務,建立兼顧社會、司法以及醫療服務的網絡;第三,應強化「非正式資源」的重要性,評估並適時納入受暴者的家庭成員協助,提升民眾對親密關係暴力的敏感度;第四,除了解決當下的受暴情形,也應將後續生活影響納入考量,例如育兒、教養等所需要的社會支持;最後,應排處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提供男性受暴者在必要時,一個能放心求助的管道。

遭受「精神暴力」為最大宗 衛福部推自我檢查量表

這次的調查中顯示,國內親密關係暴力中,「精神暴力」高居首位,衛福部保護司也特別提供了「30秒精神暴力自我檢查量表」,呼籲民眾若有超過1項符合,應注意自身狀況並尋求專業協助。

研究原文:

潘淑滿.張秀鴛.潘英美(2016),〈我國婦女遭受親密關係暴力之調查研究〉,《社區發展季刊》,網址: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6909/File_170966.pdf。

衛福部保護服務司(2021),《臺灣婦女遭受親密關係暴力統計調查計畫》,網址:https://dep.mohw.gov.tw/dops/cp-1147-64194-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