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垃圾分類剛起步 借鏡台灣經驗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推行將滿1周年,北京市東城區25日舉辦「京台生活垃圾治理交流研討會」,與高雄的里民隔海視訊交流兩地垃圾分類回收心得,台灣民眾對於環保的公民自覺程度,以及廢料回收後的再利用,都讓與會人員驚豔不已。

京台生活垃圾治理交流研討會在北京、高雄兩地舉辦,兩地管理部門代表、社區居民、志工等140餘人透過視訊連線,從政策面、實際操作、治理效果等幾個層面分享垃圾回收經驗談。

北京市市容環境衛生協會名譽副會長柴文忠表示,生活垃圾分類是一件重要的「關鍵小事」,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是系統性的民生工程,需要全體市民配合參與。

他坦言,雖然目前取得階段性成效,但距離全體市民「長效自覺」還有一段路要走,他曾經造訪台灣,對台灣乾淨整齊的街道留下深刻印象,垃圾治理總是離不開政策推動以及市民積極參與,需要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

台灣空氣品質健康安全協會理事長沈世宏分享台灣的垃圾費「隨袋徵收」政策,他指出,藉由隨袋徵收,民眾能實際感受到「垃圾產生越少,費用收得越少」,若願意主動做好資源回收當然就是免費,此外,台灣透過立法手段對隨意棄置垃圾或沒有做分類的民眾開罰台幣1500元到3000元。

北京市市容環境衛生協會理事長康凱認為,要倡導垃圾分類觀念,應該要鎖定年輕一代,聚焦上班族或學生,年輕人較易接受新觀念,也能傳遞給長輩。

當地居民石女士表示,台灣民眾對垃圾分類素質特別高,她不諱言,當地許多人居民對垃圾分類做不到位,認為「為什麼要給自己找麻煩」,但卻沒有意識到,這會對將來的生活環境有很大的影響。東四街道六條社區書記高春生指出,起先推廣垃圾分類受到很大的阻力,主因是民眾「混裝」和「混扔」垃圾多年,這樣的觀念一時片刻難以改變,於是社區志工組成一支「星光環保垃圾巡視隊」在胡同中監督宣導,最先不獲居民認可,1年後,已進展到亂丟垃圾的居民看到他們「會感到不好意思」。他說,台灣已推動垃圾分類20年,北京只有1年,還有很多可以向台灣學習之處,也盼有機會到台灣觀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