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提4案 學者:美盼台迅速武裝

兩岸軍事實力失衡,過去半年美國國會陸續提出4項法案,要求美國政府軍事融資台灣。學者認為,美國國會議員或許認為軍事融資是對台灣釋出善意,但是否經過台美雙方充分溝通?購買項目會否受限?這都有待商榷。

4項法案除了這次的「2022年台灣政策法案」,還有去年11月共和黨參議員霍利(Josh Hawley)提出「武裝台灣法案」、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共和黨首席議員里契(Jim Risch)領銜提出「台灣嚇阻法案」,以及共和黨籍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今年5月提出「促進台灣和平法案」,分別在5或10年提供20億或30億美元軍事融資。

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李大中指出,美國國會議員接連提出法案給予台灣軍事融資,出發點都是希望台灣能快速提升自我防衛能力,這是基於他們的善意,但是不是台灣當前的迫切需求仍有待商榷。

李大中認為,這些軍事融資應花費在什麼武器項目?台美之間針對不對稱作戰所需的裝備,是否能夠達成共識?這些問題都需雙方充分溝通。

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則表示,中共的國防預算已經是台灣的17倍,兩岸軍事實力落差只會越來越大,美國國會議員因此想援引烏克蘭模式,以低利貸款的方式讓台灣迅速獲得所需武器。

蘇紫雲認為,從川普到拜登政府初期,美國對台軍售項目主要仍集中在「精準彈藥」,這也符合美方認為的「不對稱作戰」思維,也就是造價便宜、成軍快速、抵銷敵方優勢,若軍事融資相關法案通過,應是鎖定此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