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相信就可促進心理健康

農曆新年剛過,新的一年你是否為自己訂下許多新目標?不知道如何開始執行這些新目標,是否讓你感到有壓力?總會擔心焦慮於目標是否會達成?最新一項研究指出,不論你有沒有採取行動,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就能改善及促進心理健康。

此為丹麥公共心理健康促進計畫《ABCs of Mental Health》進行的研究,有三○一五名丹麥成人參與。研究者要求參與者填寫一項有關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如:是否相信自己可以做一些事情來保持心理健康;過去兩週內是否做過一些事情支持自己的心理健康……等),並使用愛丁堡心理健康量表(Short Warwick-Edinburgh)評估參與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結果發現,與其他參與者相較,那些採取行動改善心理健康的人其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單單是相信他們可以做一些事情來保持心理健康,就比那些沒有這種信念的人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狀態。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說明,能堅持信念的人通常有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及較高的內在動機,這兩項都促使這類型的人能更加堅持自己的信念與更主動執行。胡延薇也提到,從日常做一些閱讀、散步等方式來維持身體及心理健康,長期累積後會產生更多正向的回饋,促使我們維持這樣正向的循環。尤其疫情期間若培養了良好、健康的興趣(規律運動、烹飪、種植)或學習到如何自我照顧,都應該延續這些興趣,有助於保持心理健康。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上述的研究結果符合心理學「幸福控制軌跡」的概念,有這個概念的人相信他們可以透過態度跟行為控制他們的幸福,也潛意識的影響一個人的觀點、生活方式或因應機制。若想維持心理健康,葉雅馨建議民眾依循心理健康ABC(Act-Belong-Commit),即:ㄧ、行動:保持身體、心理的活躍,如:散布、閱讀;二、歸屬感:保持密切的社會連結,花時間與他人相處可增強聯繫感與認同感,如:參加聚會、社團;三、承諾:設定生活目標和挑戰,參與提供生活意義和目的的活動,如:投身志業、擔任志工,皆是良好心理健康的基礎。

葉雅馨也推薦基金會的資源,如:樂齡運動紓壓影片、心情頻道聊天室、放輕鬆CD……等,都非常適合民眾們運用。跨出舒適圈的第一步總是最困難,鼓勵大家以輕鬆的態度享受改變,同時建立自己的心理健康。(https://www.etm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