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觸摸」展覽 俄隱士廬博物館為視障者設展

藝術體驗不只侷限於視覺,俄羅斯國家隱士廬博物館(或稱冬宮博物館)為視障者專門設計了一個新的展覽,以「觸覺」的方式讓視障者也能欣賞世界名作。而在美國的一位藝術家,則透過作畫走出失去視力的陰霾,現在是一位享譽國際的藝術家;雖然眼前一片黑,但是他靠著觸摸的方式來創作,作品色彩豐沛、充滿生命力,一幅作品可以被拍賣到數萬美元。

圖/達志影像路透
圖/達志影像路透

博物館內大部分的藝術品都只能觀看不能觸摸,但這個卻不同,俄羅斯著名的國家隱士廬博物館(State Hermitage Museum)專門為視障者打造了一個展覽。

博物館考古金屬修復實驗室負責人 馬爾基爾(Igor Malkiel):「我們大部分的同事,包括其他訪客都不了解對於視障者來說有多困難。我們不想要簡化我們的實驗,相反地,如同對待正常視力者一樣把顏色和作品,最大限度地展示。」

名為「隱形的藝術」,展覽透過浮雕、布織模型等方式,製作出可觸摸的複製品;也在亞塞拜然專家的幫助下,得以重現歷史悠久的巴澤里克(Bazyryk)地毯;除了讓視障者能夠有機會沉浸在藝術中,也特別適合平時就喜歡靠觸摸來感受、理解作品的訪客。根據負責人表示每個模型都上了一層保護漆,可以被碰觸至少六千次。

而除了觸覺體驗外,也專門設置了視障者可以觀賞的動畫。

博物館考古金屬修復實驗室負責人 馬爾基爾(Igor Malkiel):「他們將可以在明亮的屏幕上觀看,聽到聲音,這對他們(視障者)來說會很神奇,然後再用浮雕模型來輔助。」

這個項目花費了好幾年打造,當時第一個製作的浮雕模型,便是擅長描繪鮮明對比的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博物館考古金屬修復實驗室負責人 馬爾基爾(Igor Malkiel):「他(林布蘭)是一位獨特的藝術家,擅長處理光影,因此可能沒有人比他更適合(這項目)。」

比鄰冬宮,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館內豐富的收藏,據說想要完全看完要花上十五年,而現在這個新展覽被視為追求「包容性」重大的里程碑。

博物館以創新、可觸摸的方式讓視障人士體驗藝術的美好,這位男子則靠畫筆讓生活再度充滿色彩。

藝術家 布拉布利特(John Bramblitt):「藝術一直以來都是我處理生活上不好事情的方式,但當我失去視力時,卻突然間完全失去了藝術,我原以為我會永遠擁有它。」

藝術家布拉布利特原先想要成為一名寫作教師,卻在畢業後因為癲癇,逐漸失去視力,也因此罹患了憂鬱症,靠著每天作畫12到14小時才走出陰霾。

藝術家 布拉布利特(John Bramblitt):「這是我理解世界,重新與它接軌的方式,讓人們知道我仍是我,因為很多時候失去視力的人他們不,所以我才要畫畫,這樣才不會失去,才不會忘記色彩是什麼。」

一般來說作畫時都是靠眼睛來確認位置、思考畫筆的下一步,但布拉布利特卻是依靠觸覺,並靠顏料罐上的點字幫助他分辨顏色。

藝術家 布拉布利特(John Bramblitt):「所以這反映出我腦內的畫面,而我所需要的僅僅是一些小的標記、提示,讓我知道我畫到哪了。所以當我摸到這裡,我就知道,這是她的鼻子。」

不過實際操作起來卻沒有想像容易。

記者:「真的非常非常困難,即使能夠感受它,但要讓筆刷在看不到的情況下,到達想要它去的地方不容易。」

布拉布利特的畫作充滿豐富的色彩,光看作品,很難想像這是出自一位看不見的人之手;現在他定居美國德州,是一名享譽國際的藝術家,一幅畫作可以被拍賣高達數萬美元。

至於在比利時,一個民間團體則發起「點字塗鴉」的活動,讓視障者也能將藝術融入日常生活。

Les amis des aveugles發言人 布拉茲克(Antoine Blaszcyck):「對那位藝術家來說,這是一種社交藝術,讓視力正常和受損的觀眾都能夠接觸藝術。」

不論是欣賞或是創作藝術,嘗試用不同的感官去體驗,或許能夠發現與以往不同的美妙之處。

更多 TVBS 報導
基因療法新突破 失明40年男子重見光明
帕運選手村自動車撞傷視障選手 豐田社長認缺失親自道歉
唐澤壽明捐贈世界唯一2000GT Roadster 於豐田博物館永久珍藏
香港M+博物館開幕! 天安門「比中指」取消參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