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公館的地下有什麼?深入小觀音山蓄水池,宛如土耳其地下水宮殿

這座富含建築序列、對稱之美的超大蓄水池,就在繁華公館地區小山中,台北市的古蹟身世又揭開一層面紗。(圖片提供:臺北自來水事業處)
這座富含建築序列、對稱之美的超大蓄水池,就在繁華公館地區小山中,台北市的古蹟身世又揭開一層面紗。(圖片提供:臺北自來水事業處

作者:馬萱人 攝影:馬萱人 圖片提供:臺北自來水事業處

2020年底「打開台北」活動中,十大熱門空間的第一名,即是台北自來水園區裡的小觀音山蓄水池。週末假日開放預約參觀,走一趟「地下水宮殿」,絕對震撼!

很多人將「臺北自來水園區」中視覺震撼的觀音山蓄水池,與土耳其伊斯坦堡的世界遺產――「地下水宮殿」(Basilica Cistern)並論。的確,這兩座列柱與導流牆綿延齊整的地下大水池,都可溯至羅馬自來水系統的設計。

而在台北新店溪畔這座淺山頭,1909年完工了包含唧筒室(現為「自來水博物館」)的台北水道水源地建設之後,這段傳奇身世尚未畫上句點。

挺過時代考驗的台北水源地

20世紀初一直到1977年,台北市中心、艋舺與大稻埕居民都還在飲用這座蓄水池的水。躲過了二戰時的台北大空襲,無數地震未毀掉它,1950至1980年代末,國軍管制觀音山南麓,也順勢保護了蓄水池。留下的台北水道水源地,終於在2002年成為市定古蹟,儘管不再提供民生用水,卻蘊含著歷史文化的養分。

日本時代明信片右後方,已有「台北水道水源地」唧筒室身影(圖左,圖片提供:廖明睿)。如今它是「自來水博物館」(圖右,圖片提供:臺北自來水事業處),小觀音山蓄水池則在左方山中。
日本時代明信片右後方,已有「台北水道水源地」唧筒室身影(圖左,圖片提供:廖明睿)。如今它是「自來水博物館」(圖右,圖片提供:臺北自來水事業處),小觀音山蓄水池則在左方山中。

參觀了華麗地標的自來水博物館,往後走是野趣的原始林相與步道,山頭還有一大片平坦草坪,草坪下方就是蓄水池,只是之前從未公開。草坪4個角落各有1個螺旋型的鑄鐵製通氣罐,直通蓄水池天花板,用以維持空氣循環、讓水質乾淨。最早曾有60個,後來國軍拆除大半。台南山上的「花園水道博物館」,也有同樣裝置。

往蓄水池的步道位於原始林相中,步道區和蓄水池上方草原,是臺北自來水園區的開放空間。
往蓄水池的步道位於原始林相中,步道區和蓄水池上方草原,是臺北自來水園區的開放空間。
淨水井等裝有設備的建物,導覽時才會打開、解說。左側小鐵柱即是通氣罐。
淨水井等裝有設備的建物,導覽時才會打開、解說。左側小鐵柱即是通氣罐。

草坪周邊的淨水井與水位計室中,各種水管、開關、水位計等設備,也都連通至蓄水池裡。參加「臺北自來水園區」的「好水探秘行程」時,解說員會先專程打開平日深鎖的兩棟空間,說明運作原理。在蓄水池底見到這些骨董元件的下半部才比較有感,不只是看看牆壁與柱子而已。

台北自來水發展中心主任朱聖心解釋,通氣灌是運用物理原理設計,無需電力。
台北自來水發展中心主任朱聖心解釋,通氣灌是運用物理原理設計,無需電力。
淨水井中的設備,都想好了過濾泥沙、由上方控制底下蓄水池開關等機關,直到1977年才不再使用。
淨水井中的設備,都想好了過濾泥沙、由上方控制底下蓄水池開關等機關,直到1977年才不再使用。

混合歐洲、日本設計元素,觀音山蓄水池有自己的美

一步步踏進這座如今無水的「地下水宮殿」,走道兩側各是希臘柱式的1根大柱、11根小柱與5面導流牆,柱礎有裝飾,整個空間簡直是人類工程之奇。

通往蓄水池的大門,桃紅外牆是戰後漆上。與時俱進的文化資產保存觀念是,每個時代的共同記憶皆須尊重,不一定要修復至最原始狀態。
通往蓄水池的大門,桃紅外牆是戰後漆上。與時俱進的文化資產保存觀念是,每個時代的共同記憶皆須尊重,不一定要修復至最原始狀態。

那些間隔一致的牆壁是有功能的,為了將水流平均導入池中各處,不然進水會滯留入口。不過水下四、五公尺的柱底,建築設計需要做得如此美輪美奐嗎?

「因為建築師知道你112年後要來參觀、拍照。」台北自來水發展中心主任朱聖心先幽默一下,接著認真回應:以前的建築師想做些基本結構與功能之外的設計,也是要辛苦說服長官。但是如果想得遠,「讓基礎建設加上美學,不就更永續了嗎?」

進入蓄水池走道,開始一段超越時空之旅。
進入蓄水池走道,開始一段超越時空之旅。

一小區掉落數片的水泥粉刷牆板,當然不是原始設計。並非園區人員不打掃,而是朱聖心特別請同仁不要清走,「這是時間的記錄。」

擁有土木工程博士學位的朱聖心以科學精神說明,蓄水池不再存水之後會解壓,混凝土壁因此膨脹一點,造成外層有些剝落,不過並不影響結構。園區已局部整修結構有問題的小地方,讓它更穩固。理性之外,朱聖心也同時領會這座古蹟感性的美,「完全修復牆壁,就沒意思了。」

導流牆與柱礎設計,功能與美感兼具,也讓基礎建設更耐看、永續。(圖片提供:臺北自來水事業處)
導流牆與柱礎設計,功能與美感兼具,也讓基礎建設更耐看、永續。(圖片提供:臺北自來水事業處)

斑駁牆面配上幽微光線,果然讓這處現代建設增添一幅天然畫作。整體來說,蓄水池場景「有點像『惡靈古堡』。」朱聖心形容。不過這裡一點也不可怕,而且藏著一些小故事。有一回他與同事來池中定期檢查,同事突然指著天花板驚呼:「主任,那裡有字耶。」

走過一世紀,電影劇情般的時空交會

原來,當年一位在此工作的日本泥水匠違反了規定,完工前到泥作未乾的天花板上,以手指頭偷偷寫下一段話:「岐阜縣武儀郡……櫻井泰吉……明治四十二年四月十八日。」發展中心追查相關資料,發現真有其人。

能夠打開這座人瑞級古蹟,需要臺北自來水事業處的悉心維護,並慎重準備軟硬體配套。朱聖心認為,開放蓄水池等空間,他們反而得到更多寶貴的回饋。其中最戲劇性的,是一段一世紀以上的台、英、日情緣。

牆面有些斑駁,但正是光陰之美。(圖片提供:臺北自來水事業處)
牆面有些斑駁,但正是光陰之美。(圖片提供:臺北自來水事業處)

大阪經濟大學名譽教授、日本下水文化研究會領導稲場紀久雄,是鑽研日、台自來水相關貢獻人物的專家。他在2019年來台、首度親見蓄水池等地之後,非常震撼與感動,讓他發願要以餘生繼續推動台日交流。

有天,朱聖心收到稲場紀久雄寄來的一大箱禮物,其中竟有一本1894年的原版英文書《The Water Supply of Town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works》,作者正是巴爾頓――最早自日本來台探勘自來水源的專家之一。這本書原為下水文化研究會所收藏,是難得在蘇格蘭一家骨董書店找到的珍本。

時間之河在小觀音山上畫了一道圓。而且,這傳奇還有支流,1925年,為了替人口日增的台北市尋找第二水源,發現了如夢似幻的草山水道「藍寶石泉」……。

台北水道水源地 小檔案

想知道為何今日熱鬧的公館地區,會有這麼大一座長55、寬30、深5公尺的「地下水宮殿」,不妨先看看它在地表上走過的足跡。遠在水龍頭一開有水的時代之前,人們飲用水取自河、池與井,帶來疾病在所難免。不只台灣,古早日本也一樣。

19世紀末的日本政府因此向歐洲取經,改革衛生教育,打造自來水系統。來自英國蘇格蘭的衛生技師威廉‧巴爾頓(W. Burton),就是東京帝國大學聘請的衛生工學教授,貢獻日本水利建設良多。

1896年,巴爾頓接著來台擔任台灣總督府衛生工事專案技師,並帶著他最優秀的學生――濱野彌四郎赴任,細勘從南到北包括澎湖的民生用水水源。最後,由濱野實際編寫了《臺灣水道誌》與圖譜。

考量出水口地質是否穩固、管線長短、經費多寡和氣候環境等,台北城條件最平衡的水源處,最終選在岩盤穩固的新店溪中。能夠巨量蓄水、淨水與輸水的地點,公館是正解。這區海拔44公尺的小觀音山,足夠帶來自然重力流,好讓水往低處送至台北市區。

同場加映:順遊寶藏巖

臺北自來水園區開放日之11:00至寶藏巖閉園前,可由觀音山上閘門直接進入隔壁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只出不進),續遊此山東北側文化聚落。

*本文由微笑台灣網站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微笑台灣文章
有溫度的生活聚落寶藏巖,在藝術村種菜,走逛寶村柑仔店
台北水故鄉一日遊,探訪水的前世今生

光點

臺北自來水園區╱小觀音山蓄水池

地址:台北市思源街1號

電話:02-83695104

官網:臺北自來水園區

全區定時導覽:週六、日及例假日10:30、14:30各一場,自來水博物館前廣場現場領取限額導覽牌,無網路及電話預約,須購票入園。(另有團體行程,請洽園區。)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地址:台北市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號

電話:02-23645313

官網: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

FB: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Treasure Hill Artist Village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