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參與WHA的寒冬

每年5月是台灣爭取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的政治熱季,去年此刻G7外長會議發表聯合聲明,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論壇與WHA;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發表聲明,呼籲WHO領導階層採取適當行動,讓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WHA。今年到目前為止,最受矚目的卻是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與國務院同步提高台灣新冠疫情警示。

自2017年以來,由於中共的抵制、打壓,台灣都未獲邀參與WHA,但爭取與會的公衛外交攻勢確實產生一定效應,提高了國際聲量與能見度,也贏得同情與支持,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台灣在公衛領域的專業實力,防疫成效常名列前茅,「Taiwan Can Help」的響亮口號激發外國政府、政治領袖、醫學界、民間社團公開為台灣發聲。

WHA是WHO的最高權力機構,每年5月中、下旬在日內瓦舉行,今年將於本月22至26日召開。外交部與衛福部通常在4月開始就動員台北及所有駐外館處,在全球如火如荼推動參與WHA運動,G7外長會議及布林肯的聲明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範例。而今年到目前為止只有零星的美國國會支持與例行性發言,儘管外交部表示,與衛福部已展開相關籌備工作,持續與友邦及理念相近國家密切溝通協調,穩健積極推案,但過去的熱度倏然急凍則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台灣今年WHA推案失去動能的最主要因素當屬新冠疫情失控,5月6日單日新增本土病例已超過3.6萬例,各項防疫醫療物資及服務嚴重匱乏,與全球逐漸走出疫情陰影的趨勢背道而馳,防疫模範生光環失色,「Taiwan Can Help」的神話破滅,嚴重折損了台灣爭取參與WHA的訴求。

外交部推動參與WHA彰顯理念價值,只是任何形式的外交都不能脫離專業與實力,美國外交政策是堅定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社會,但美國CDC只看專業,日前將台灣從新冠疫情第一級「低風險」地區,調高至第二級「中度風險」,不建議前往休閒旅遊;國務院同步將台灣的「旅遊警示」從第二級「提高警覺」,升高為第三級「再考慮」,不但確認了台灣疫情嚴重,也間接意謂台灣防疫體系失能、失效。

台灣自詡為防疫大國,1月在全球53個經濟體的「防疫韌性排名」中,尚能維持第8名,但到4月底的最新調查中已退居到第32名。對照防疫指揮官陳時中的狂言「世界怎麼跟得上台灣」,從口罩、疫苗之亂,到目前民眾恐慌性進行PCR測試,抗疫藥物一劑難求,為了搶購快篩劑而大排長龍,彷彿落後國家,「新台灣模式」瀕臨破產,很難引起國際社會的認同與共鳴。

參與WHA的目標之一就在與國際衛生體系接軌,但當前台灣衛生當局卻不重視WHO的各項防疫指引,如應確保提供基本的衛生、社會與教育服務,及取消或放鬆國際交通禁令,因為這些禁令不會帶來增值,只會加劇各國經濟和社會壓力,但蔡政府依然一意孤行。

台灣獲邀出席WHA原就不樂觀,防疫失能更連動損害台灣的形象與訴求,但民進黨似仍念念不忘WHA場域帶來的政治紅利,甚至還有人鼓勵陳時中把握機會,問題是,台灣疫情尚未達到頂峰,即將進入台北市長柯文哲所謂的「黑暗期」,陳時中此時有何珍貴經驗可貢獻國際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