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確認參加拜登「民主峰會」,北京未受邀請,美中角力再掀波瀾

中國和美國棋子
中國和美國棋子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周三(11月24)公布將在12月9日及10日舉行首屆線上「民主峰會」(Summit of Democracy),其中各界關注的是美方邀請了台灣,而中國及俄羅斯等國未受邀請,引發北京強烈抨擊,稱民主不過是美國用來打壓他國的工具。

事實上,拜習會剛落幕不久,許多評論認為美中關係似乎漸緩。但是,拜登隨即宣佈外交杯葛北京冬奧會。11月23日,美軍伯克級驅逐艦又穿越台灣海峽。相關事件引起美中台三角的緊張關係是否不降反升的討論。

美國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計劃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對BBC中文分析稱,此線上領導人峰會並非旨在解決美中所有問題:「我想中國也預計美國會繼續做出他們不喜歡的事情,包括邀請台灣參加這個民主峰會。」

葛來儀之前便評論說,關鍵一直都不在於台灣是否會與會,而是以什麼角色參與。葛來儀對BBC表示:「不過台灣總統沒有被邀請,所以我認為中國的反應不會太激烈。」

北京抗議

事實上,早在今年初,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出席美聯邦眾議院外交委員會聽證會時,便表示會在年底邀請台灣參與民主峰會,彼時北京隨即表達抗議。

台灣在周三確認獲邀參與民主峰會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立即在同日例行記者會上重申反對。他稱美方的民主不過是打壓他國的工具:「我們已多次表明立場,民主是全人類共同價值,不是少數國家的專利,美方所作所為恰恰證明所謂民主只不過是一個幌子,是美方拿來推進其地緣戰略目標、打壓他國、分裂世界、服務自身、謀取私利的工具。」

中國官媒說,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之前對外便提及此峰會。他抨擊美國的民主記錄「並不光彩」,人們對年初美國國會山莊暴動記憶猶新,他又譏諷美國對外搞「顏色革命」等留下許多「爛攤子」。

新加坡《聯合早報》新聞網王緯溫周三評論說,「習拜會後一周以來中美之間是好壞消息參半,但台灣顯然是美國不願減緩力度的一張牌.......而中美之間的價值之爭,放大彼此集權和非集權制度的弊端,更多是為了爭奪把控全球話語權,佔據道德高地」。

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於11月18日在該國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正式掛牌成立。
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於11月18日在該國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正式掛牌成立。兩方都會出席峰會

民主峰會是什麼?

定於12月9日至10日召開的首屆線上領袖民主峰會,邀請了約110個國家及地區領袖、公民社會組織、慈善事業等討論民主面對的挑戰。

該峰會聚焦三大主題,包括「對抗威權」、「打擊貪腐」及「促進對人權尊重」。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在分析民主峰會的政治意涵時間對BBC稱,該峰會的主要功能不是用來建立地緣政治聯盟,「相反的,峰會目的是為那些志同道合的國際成員提供一個機會,為增進自由國際秩序的彈性韌性,編織一個安全網。」

峰會獲邀者來自全球:亞洲部分,包括台灣、日本、韓國、印度、菲律賓及巴基斯坦等均獲邀,但中國、新加坡、泰越南和緬甸等未在名單上;歐洲包含歐盟成員國在內的主要國家皆獲邀,譬如近日與台灣外交關係進展快速的立陶宛。

台灣外交部表示,將由行政院數位政務委員唐鳳及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與會。

美國國務院一位不具名的發言人對台灣媒體中央社說,這兩人與會是展現台灣在透明治理、人權與對抗假訊息等議題上的「世界級專業知識」,也符合美國「一中政策」。他說,台灣在發展防範假訊息與外國干預、利用新興科技讓政府治理變得更透明及更能回應民情,以及在促進與保護LGBTQI+族群(性少數)人權問題上,都位於全球前沿。

國際關係學者、台灣中山大學政研所副教授沈旭暉則稱,這次峰會出席名單包括公民社會組織和私營機構,「這種定義巧妙地迴避了主權國家、外交承認一類被中國騎劫已久的議題,重新厘定何謂「unit actor」(行為者),這在國際關係本身,可能比民主峰會更有劃時代意義」。

不過,也有許多評論批評這份獲邀名單戰略意義上充滿矛盾,譬如與美國戰略合作關係良好的越南及新加坡都沒獲邀。

宋文笛則告訴BBC,這次峰會的主要任務是制訂共同的標凖和議程,希望將政府治理能力和共同的民主價值觀重新納入國際組織議程:「特別是在美國過去幾年長期缺席,以及中國在聯合國體系機構中的影響力日益增強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