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詩意畫》「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王愷,台灣中國美術協會理事長作品。
王愷,台灣中國美術協會理事長作品。

▲王愷,台灣中國美術協會理事長作品。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出自盛唐時期詩人王維的作品《雜詩三首·其二》,表達久在異鄉的人,遇上來自故鄉的舊友,汎起鄉思之情,道出濃濃鄉愁。

詩作背景

作者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後兩京收復,降職為太子中允,復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丞。《雜詩三首》作於詩人隱居孟津時。安史之亂之後,詩人便在孟津半官半隱居多年,留下了許多輝煌的詩作,其中詠孟津的詩就達九首。這組詩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詩詞原文

雜詩三首

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

心心視春草,畏向階前生。


逐句釋義

家住在孟津河旁,家門與孟津渡口相對。

每天沿河有來自江南的小船,是否有丈夫從江南寄回的書信呢?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來的,一定瞭解家鄉的人情世態。

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有?


看見梅花已經開了,又聽見鳥兒的啼叫聲。

一顆充滿憂愁的心看著春草生長,愈來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連到階前,禁不住惶恐起來了。


組詩是王維擬江南樂府民歌風格所作的一組抒寫男女別後相思之情的五言絕句。第一首描寫閨人(婦女)懷遠以及盼望音書的心情,第二首是遊子思念家人,向故鄉來人詢問家中情形。第三首則是妻子給丈夫回信中的話。


作品賞析

這首詩通篇運用借問法,以第一人稱敘寫。「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以一種不加修飾、接近於生活的自然狀態的形式,傳神地表達鄉愁。「故鄉」一詞迭見,正表現出鄉思之情。「應知」表現出瞭解鄉事之情的急切。十個字簡潔地將異鄉遇故人時的感情、心理、神態、口吻表現得栩栩如生。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獨問對方,自己家的那株窗前寒梅。雖然表面看上去就是一個與故鄉來的人的交談,問及的事情也不過是梅花是否開放,將好似拉家常的片段寫成了詩,給人一種質樸的思鄉之感。

一個人對故鄉的懷念,總是和那些與自己過去生活有密切關係的人、事、物聯結在一起。所謂「鄉愁」,完全是一種「形象思維」,浮現在思鄉者腦海中的,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形象或畫面。故鄉的親朋故舊、山川景物、風土人情,都值得懷念。但引起親切懷想的,有時往往是一些看來很平常、很細小的情事,作品中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蘊含著當年家居生活親切有趣的情事。

這首詩四句都是遊子向故鄉來人的詢問之辭。離家日久,不免思家懷內。遇到故鄉來人,迫不及待地打聽家中事。關心的一定很多,其中一定有他挂念之人。問起自己家窗前的那株寒梅開花了沒有,似乎不可思議。轉念細細品味,這一問,確如前人所說,問得「淡絕妙絕」。窗前著一「綺」字,則窗中之人,必是遊子魂牽夢繞的佳人愛妻。清黃叔燦《唐詩箋評》說:「『綺窗前』三字,含情無限。」體味素妙。而這株亭亭玉立於綺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尋味。它或許是愛妻親手栽植,或許傾聽過他們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是愛的見證或象徵。作品將鄉愁及對往事的回憶眷戀,表現得格外含蓄、濃烈、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