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玲不再的時代

(本報系資料照片)
(本報系資料照片)

從今年5、6月,美國及歐洲打疫苗後,就開始討論與病毒並存的可能性,美國基本上已經恢復正常活動,全部學校開學,上實體課,餐廳內用,大型聚會照常舉行,健身房開放。但歐美也因新種Delta病毒入侵大量染疫,美國確診人數現在已降下來。歐洲在8月確診患者達4月以來的高峰,但似乎都沒有重新封城的準備。主要是因打過疫苗後,重症和死亡人數已大幅降低。

專家開始討論新冠肺炎流感化,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認為,當一定人數(如60%)接種兩劑疫苗後,新冠肺炎能流感化,但這要看多少人接種了疫苗,速度又有多快。當多數人都對病毒免疫,才能讓新冠肺炎變成輕症。

台灣政府和民眾都要看到「嘉玲」或者確診只有個位數才放心,否則就只有採取2級或3級警戒,使台灣內需經濟日益困窘,除了防疫用的旅館生意興隆外,所有其他旅館、餐廳、攤販、服務業都奄奄一息,而受影響最大的是庶民,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一個國家光靠股票和資訊業好,不足以支撐健全的經濟。

歐美經過封鎖1年多,已經出現嚴重後遺症,美國人2020年預期壽命減少1.5歲至77.3歲,降幅創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高紀錄。此外,對人心裡的創傷更是難以衡量,未來10年內,各國都得對付的創傷症候群,也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將引發大量的憂鬱症、無力感、壓力緊張產生的耗盡感,最近美國青少年自殺率比前1年增加了50%。

台灣不能以封鎖為抗疫唯一工具,而是以我們的醫療能量可以容忍確診量有多少為出發。台灣民眾值得欽佩,到哪裡都戴口罩,也搶著打疫苗,可惜政府沒有及早準備疫苗,才導致今日人人恐慌的局面。現階段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必須多頭進行防疫,除了找疫苗外,還得盤點全國醫療資源、大量進口緊急用藥、製造呼吸器,讓醫生、病床、護士、藥品都能自由流通,各縣市互補有無,各科互補有無,這才符合「同島一命」的原則。

此外,國外也發展出一些新冠肺炎的後備療法,值得研究可行性。例如7月底,印度疫情大幅平息,經過台大癌醫中心副院長王明鉅徹底的研究後,發現在印度北方一個2.4億居民的省,最近7天確診平均值16人,靠著一種伊維菌素的藥,能把新增病例數大減99.5%。伊維菌素本來用來治療寄生蟲,已經發明30多年,發明人還得了諾貝爾獎,原理是防止病菌進入細胞核繁殖衍生,在預防及治療初期對病人的效果甚好。

美國這1年多來已有多位專家及醫生質疑美國食藥局只批准幾種新冠肺炎的用藥,是為了維護大藥廠的利益,例如奎寧丸經過很多機構都已經實驗,對早期新冠肺炎有效,但食藥局拒絕承認。素負盛名的杜克大學已開始試驗這幾種藥的療法,值得我國醫學界重視,至少可做研究,證實療效後可與病毒共存。未來的新時代,絕對不是嘉玲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