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健康管理 醫療新趨勢

新冠疫情升溫,讓「健康醫療生活圈」受到重視。結合AIoT、ICT、互聯網、區塊鏈數據整合、健康管理、遠端居家照顧乃至保險理賠等產業,線上線下原本獨立、不連續的各環節,共同打造成一個虛實整合的數位醫療服務網。 醫療與健康產業的數位發展與整合,將是改變未來醫療樣貌的重要變革。因此本報特別邀請產官學者,針對台灣發展健康生態圈的有哪些成功案例、主要應用領域?未來又有哪些可以預期的發展,可以為國人帶來健康管理、疾病預防乃至產業發展的重要效益?等議題進行紙上座談。

新冠疫情改變民眾行為,提升健康自主管理意識,60歲以上長者的高重症率,對於逐漸走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民眾更是一記警鐘。參加座談會的學者專家都認為,「健康醫療生態圈」以人為中心,結合AIoT、ICT等產業,與區塊鏈的資訊科技,藉由智慧科技,改善就醫流程,降低人為錯誤,提升病患安全,用於健康管理,從治療疾病到促進健康。

越長壽越須自主管理

台灣人壽營運規畫處副總經理楊欣表示,外部疫情環境與台灣人口結構改變,都讓健康自主管理愈來愈重要,醫療技術進步下,台灣人越來越長壽,平均壽命80.4歲,活越久支出越多,長壽反而變成壓力,同時健保自付醫療金逐年增高,健康自主管理已不再只是口號。

常運動減少治療支出

敏盛醫療體系醫電數位轉型公司執行長何偉光指出,台灣許多醫療產品研發都在做疾病治療,而不是健康照顧,最主要是因疾病治療研發,可以獲得健保的支持,但健康照顧卻沒有,舉例來說,患者生病去看病,民眾只要支付很低的醫療費用,運動可以強身,固定每月去健身房,健保卻沒有提供任何費用,但這才是「健康醫療生態圈」健康管理模式。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兼數據長許明暉認為,大數據與醫療結合已是必然的趨勢,而大數據的執行與特性,甚至可以「大人物」作為順口溜來談,其中「大」是大數據、「人」是人工智慧、「物」是指物聯網,三者技術結合,能協助、提醒人類,以演算法的方式,從事難以支應、沒時間處理的各項任務。

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健保資料庫收載全國民眾就醫資料,並對外開放供學術研究,在人工AI模型驗證與AI模型建構上已有初步成效,前者如腦瘤、心房顫動、心血管鈣化、肝癌等影像AI模型驗證與應用提升醫療精準度,後者則是透過血管鈣化流行病學研究、心血管疾病診斷與預後預測模式,發展個人化精準醫療。

優質醫護是台灣強項

員榮醫療體系總院長張克士指出,傑出的醫療與科技、傲視全球的健保制度〈普及化、可近性〉、素質精良的醫護與科技人才等是台灣的優勢。不過他也提醒,遠距醫療涉及通訊診療法;法人或公司不得投資醫療社團法人,涉及醫療法,限制異業間的結合等,均需要鬆綁法令等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