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疫情持續誰來撐台灣漁業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導致空運減班、物流受阻、外食人口銳減、入境遊客急劇減少、船員因封城受困無法出海等使得全球漁業活動大幅縮減,連帶影響到了漁業的供需、物流、魚價、商業活動及規劃,尤其市場對高端商業冷凍食品和海鮮的需求顯著下降(在日本可以用較低的價格買到高端的水產品,如鮪魚、扇貝和蟹)。

據最新預測2020全球水產品總產量將下降1.7%,其中捕撈漁業將減少5%,水產養殖產量則增加3.3%但不及過往成長幅度;至於全球水產貿易則因中美貿易戰爭、極端氣候、地緣政治緊張、美元波動及疫情等影響,2019年全球漁產品貿易數量為6600萬公噸,總額為1613億美元,較去年減少1.4%,預估2020年全球貿易數量暨金額更低,分別為6340萬公噸及1522億美元;預估2020全球每人每年平均水產品消費量也會下降1%(為20.4公斤),原因在於野生魚類消費減少3.8%。此次疫情不僅造成水產品消費需求降低也導致魚價下跌,例如日本2020上半年重要漁獲累計卸魚量與平均價格,均較去年同期下滑4%,已經影響到後續養殖及捕撈業者的經營意願。

水產品供應主要來自來養殖漁業及捕撈漁業。前者因疫情影響,收成被推遲(亞洲地區對蝦養殖收成因疫情延緩了三個月),放養量也大幅降低,使得養殖漁業成長速度放緩;後者則因許多捕魚船隊處於閒置狀態無法出海,經營困難,也有船員因疫情無法入港換班,長期於海上執勤引發疲憊與壓力致誤謬操作之可能性提高;還有包括加工廠在內的下游活動,也都受到原材料短缺以及其他營運困難的影響,對整體漁業發展產生負面影響(例如2020上半年日本水產品累計出口量及出口值與去年同期相較分別減少6.3%及27.5%);水產品銷售管道也從餐飲業過渡至零售業,新冠疫情加速了挪威鮭魚產業的創新,實現了整個價值鏈的更新換代。當前全球水產貿易、消費行為、消費偏好及魚價都已有所轉變,想維持產業的持續發展,業者不能墨守成規,須求新求變。


新冠疫情加速了挪威鮭魚產業的創新,實現了整個價值鏈的更新換代。圖為挪威大規模鮭魚養殖成效極佳。圖/擷自Norway seafood影片
過去網路超商販售的水產品多以進口產品、冷凍產品及水產加工食品為主,在歐美地區想購買當地的生鮮魚類,還要去專門賣魚的零售店。如今面對消費型態轉變,水產相關產業需要持續的創新和適應(包括開發新產品、新配送管道、先進的冷凍技術暨運送設施、新的行銷活動、推出即煮ready-to-cook、罐頭、醃製等產品);特別是面對線上網購潮流興起,生鮮魚介貝類該如何因應以網路為中心的消費型態,年青人不喜歡吃魚,年輕家庭已不太自己製作魚料理,還有生鮮水產品如何確保食用衛生安全等等,都是未來水產行銷需要克服的新難題。

台灣因國外實施封城,嚴格境外管控,航空運輸航班銳減導致漁產品出口受到影響,加以內需市場促銷只具短期效果,尤其兩岸關係惡化,確實影響到台灣若干漁產品(如石斑魚、甲魚蛋等)的出口及價格,只能依賴政府的補貼救助或轉賣其他外銷市場,再度凸顯台灣漁業產業結構的脆弱以及依賴單一市場的高度風險。若無法儘速調整產銷結構,有效開拓新興外銷市場及漁場(別只會畫大餅),未來台灣漁產品產銷失衡的情況可能更為普遍。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發燒,全球生活型態、政經情勢、消費者偏好(重視安全、衛生和便利性)消費行為(從集貿市場購買水產品轉至去超市、水產品專賣店,或者直接通過網上訂購)及漁業供應鏈(長鏈變短鏈)都已經發生重大的轉變,而台灣身為重要養殖及捕魚國家,面對變局卻反應遲緩(補貼給錢除外),沒有創新求變的動能以及居安思危的警覺性,台灣漁業如何支撐下去?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